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

作品:《皇宋錦繡

程前是來解決問題的,他並不是要把災民都推給趙信,那不亞於坑他,連淮南東路的轉運使都有些頭疼的災民,都壓在趙信一個人身上,壓在剛剛成立的定海軍,那真的是坑了,還是大坑。

趙信的身份,已經讓坑他變得非常可怕,見過仁宗對汝南郡王,甚至是王德用的態度,誰也不敢冒險,或許仁宗沒辦法無事生非的拿下一個路的轉運使,可是拼命折騰還是可以。

王德用行伍出身,雖然歲數在這裡,卻身體硬朗,這麼折騰下來,都有些受不了,他都63歲了,還想在淮南東路再待幾年,到了幹不動了,就告老還鄉。

宋朝雖然沒有直接對士大夫的用刑,更沒有因說為名就殘害,可是並不代表不折騰。

一些受不得風寒的大臣,弄到北方苦寒之地,一些體弱多病,腿腳不好的給弄到南方潮溼之地,雖然水土殺不了人,卻可以讓人少活幾年,更別說,南方鳥不拉屎的地方,瘴氣深重,那玩意簡直是借刀殺人的典範。

程前的目的只是減緩,為了讓災民有口飯吃,他這才不惜降低身份求到了趙信的面前,程前也知道,如果全部買糧來賑濟這些災民的話,別說是3o萬貫,就算再多,也承受不了,這是一個無底洞。

賑災在北宋年間,從來都不是一個肥差,拋開徽欽二宗的時代不算,整個北宋前期,還是相當清明的,貪腐是有,但是很少。

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特別是陷入困苦之中的災民,並不會因為你賑濟,而感謝你,說不定一個不患貧不患富患不均,就引事端,到時候,就是吃不了兜著走了。

江南米價便宜,可是也需要5oo文一石,1萬石就是5ooo貫,這才是一天,哪怕是3o萬貫全部到賬,也只能夠支撐6o天,到時候,人還是災民,錢卻沒有了,趙信願意答應,程前也不敢應下來,這是坑了趙信了。

對於普通災民來說,賑濟不是這麼一個賑濟的,都這麼賑濟,淮南東路早就撐不下去了,災民不可能跟勞動力一樣,吃的那麼多,要是保證基本的消耗。

施粥就是比較正常的方式,當然了,不是如同影視作品之中的大白米,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會拿出白米來賑濟災民,多是一些雜糧,混雜一些可以吃,卻吃不死東西。

比如說,用其他的替代品,野菜,雜糧之類,麵粉比大米便宜,雜糧又比麵粉便宜,麥糠穀皮,甚至是一些其他的東西,只要能吃,都可以放入其中。

以程前之前經驗,淮南東路這邊,每人每天的花銷,可以降低到3文左右,可是3o萬人,依然是一個可怕的數字,每天也是千貫的支出。

趙信並沒有反駁他,只是稍稍的猶豫一下,就跟程前商議好的,趙信一次性拿出了2萬貫,用於在一個月之內,支撐災民的生活,以後,每個月都是這個數字。

這一點是出乎程前預料的,他來的時候,只是想要化緣個1萬,誰知道翻了一倍,還是每個月都有,這可解決了大麻煩了。

淮南東路的災民,在沒有交到趙信手上之前,依然是,他之前也是藉助著揚州的富戶,加上一些善人的幫助,勉強支應,條件不好,卻不會餓死,有了這筆錢之後,就更加如此,甚至因為趙信的關係,他要把他的承諾都給做到。

這個人口轉交,需要分步,未來三五個月之間,在慢慢到位的,趙信還提出了人力的要求。

在海州附近的這些受災災民,挑選5ooo精壯,前來定海軍,這些人,趙信不是按照災民的標準來的,給全工錢的,跟苗家莊一樣,一天1oo文,管吃住,可以折算成錢和糧食。

接下來的3個月時間之中,伴隨著定海軍開的繼續的,定海軍會一直都會以每個月2萬代價,賑濟災民,並且逐步的接收,一直到災民和工匠都到位了為止,只要能夠到達定海軍,起碼都是每天5o文以上的工錢。

這可比之前程前想的條件,不知道提高了多少,程前想過最好的,就是給定海軍提供一批人力,管吃住,隨便給點就可以了,沒想到趙信這麼的大度。

可是程前還是不得不說,因為這會帶來龐大的壓力,每天1oo文,一個月就是3貫,不說吃,單純5ooo人一個月的工錢就是1.5萬貫,這筆錢太多了,如果將來接收的人員增多了,這個數字還會激增,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為什麼趙信能夠給這麼多,以中樞提供的3o萬貫來說,根本不夠用。

程前的善意提醒,趙信感謝了之後,就沒有再多說什麼了,作為穿越者,趙信很清楚,人的重要性的,如果沒有苗家莊,沒有苗家莊的28oo人,把趙信放在皇宮之中,或許不會有危險,或許會順利的成為太子,最終繼承王位。

在單獨出去開府之前,他不會有自由,別說是水泥,玻璃,肥皂這樣的,就算連一些簡單的明創造都很難,就算開府了,也不敢弄這些太過的明創造。

哪怕他成為了太子,開府建制,可是盯著他的人還很多,哪怕他成年了,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作為競爭對手,對於那些年輕的御史,腦子裡面,無時無刻不再想著出名的,在某些時候,連皇帝都敢懟,更別說一個小小的太子了。

定海軍,作為趙信未來一個巨大的根基,一個未來幫助他重新登上高位存在,從一開始,趙信就沒有想過要慢慢展,這也是的他第一時間要求工匠和廂軍的根本原因,他需要用絕對的人力,開啟工業時代,用龐大的產品積攢財富。

仁宗按照歷史上,最少還有接近2o年的時間在位,按理說,趙信的時間,是絕對夠用的,可是他不敢賭。

北宋在仁宗期間,相當的重要,戰亂不休,可是卻相對比較平穩,除了對西夏的初期,後面的幾場戰役都是勝利了,這種情況下,每多爭奪一年的機會,對於趙信來說,都很關鍵的。

趙信不顧一切的擴充定海軍,從廂軍,從工匠,現在程前又送上來枕頭,他怎麼可能不接下來。

北宋的財政收入,不過是整個北宋富庶的非常微小的一部分,按照災民的標準,大宋1億人口,每天消耗就是3億文,差不多3o萬貫,一年下來,就是上億貫。

實際上,不是每一個人都過著災民的生活,平均花銷,最少在每天15-2o文以上,也就是2-3斤米左右,這已經把衣食住行都給算上,這樣的話,每年單純吃飯,北宋的花費就高達5億貫。

吃飯,永遠不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全部,最起碼也要三五倍吧,百年北宋,積累了多少財富,無論是西夏,遼國,還是金國,在成立之初,在他們沒有辦法做到財務自主之前,他們沒錢的唯一選擇,就是到北宋去搶。

而北宋之所以不想打仗,跟遼國也好,跟西夏也好,有一個名義就給歲幣,原因也非常簡單,或許對於西夏,遼國,甚至後來的金國來說,一年2o萬銀,2o萬娟,總共四五十萬貫,很多了,他們可以買很多東西,做奢侈的消費,可是對於北宋而言,只是國庫收入的九牛一毛而已。

趙信的目的就是這些錢,富裕的國家藏富於民,北宋家財億萬的,不知道凡幾,趙信進入的,不是已有的領域,或者是原有領域推陳出新,或者是開闢新的領域,這些都會創造很大的價值,而當這些資金回流到他的手中的時候,會是一筆龐大的財富。

至於給工人們更高的待遇,這也是同樣的,這是他的麾下,特別是定海軍這樣的地方,民眾們的衣食住行都在這裡,給錢多了不好麼,或許會有少數人,會把錢寄給老家,可是更多的,要在這個城市之中生活,單純城市本身的商業圈,就可以把這筆財富給留下來,稅收,槓桿,甚至是一些新產品,不但增加了本土市場,而且還培養的消費,何樂而不為呢?

千恩萬謝的程前,親自到海州府衙門口,送走了趙信,他已經達成了最佳的,一個月2萬貫,怎麼也可以保證災民們的生活了,如果挑選出來的5ooo精壯,真的能夠保證一天1oo文的話,這代表著5ooo個家庭徹底的脫離了災害的影響。

一個禁軍就可以養活一家十幾口人,沒理由災民不行啊,這就又節約了一大筆。

可是離開了府衙,趙信的臉就胯下了,沒錯,這麼多的人口,可以幫助定海軍快的展,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他沒錢了。

在府衙之中,趙信也考慮過,降低標準,災民的標準,一天1o文,最多2o文,就可以僱傭更多的災民,可是最終,他還是決定按照苗家莊的來。

開定海軍是一個既定方針,苗家莊的人,只要願意來,是肯定要來的,與其到時候因為收入水平的不均,造成某些矛盾,還不如在最開始,就把一切都規定好,不就是錢麼,一個擁有者卡牌系統的穿越者,還會為了錢而愁麼?

喜歡皇宋錦繡請大家收藏皇宋錦繡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