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七章 普奧之爭(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這場戰爭歷時兩個多月,東華軍損失了將近五萬名士兵,聯軍傷亡則達到了十五萬之多。

原本雙方的人力都比較緊缺,現在更加緊張了,像廷根聯邦,很多地方可以說是赤地千里。

牛羊牲畜等資產更是大量的流失。

以至於很多當地家族在關係恢復正常之後,不得不將自己的生產納入到東華王國產業鏈之中,他們開始養殖紡織業所大量需要的羊駝和綿羊。

北方和英法制裁的訊息傳出之後,更是將他們逼向了東華一方。

因為,布拉圭與廷根雖然痛恨東華王國,但是此時他們已經被北方拋棄,只能的將女皇的帽子送給珠穆,換取自己家族的延續。

是的,這些地方的國家概念還不強烈,家族的延續對於他們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將自己納入大華夏圈之後,對他們的好處是非常多,他們生產的資源和商品都可以在大華夏圈內部廣大的市場銷售。

這可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市場了。

大華夏圈的自由市場建立以來,內部各個國家的經濟都呈現了快展的模式。

復興軍生產的先進生產工具被銷售到各個地方,提高了當地的生產效率。

南洋、中南半島生產的香料、礦產、木材、稻米等在復興軍下的各個地方銷售,緩解了各地的糧食危機。

朝鮮半島、扶桑大都護府的民眾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當地的米價大幅度地下跌。

當地的人口也大量輸出到到大6、遠東、南洋等地參與開,獲取勞務收益。

阿米利亞產的金銀銅等重金屬以及羊駝絨、羊毛等製品也能夠行銷太平洋的沿岸。

本土的百姓更是能夠享受到天平洋沿岸地區提供的琳琅滿目的商品。

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也不用愁銷售渠道。

展最快的要屬採礦、鋼鐵、造船以及紡織業。

採礦業中煤炭和石油是工業展的動力來源,各種金屬礦產又是金屬冶煉的原材料。

鋼鐵是建造鐵路、製造機械、造船的重要原料,是展工業的基礎。

造船業的展,是因為大華夏圈圍繞著太平洋的四周,相互之間的聯絡需要透過船隻來聯通。

而太平洋海域的海況複雜,並不是很適合帆船的航行,蒸汽輪船的需求量非常大。

本土大6的造船廠工期已經排到了幾年之後。

造船的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鋼鐵冶煉工業的展。工業部給董書恆的資料顯示,復興軍的生鐵產量已經達到了兩百多萬噸,鋼產量五十萬噸,已經過了大嚶帝國的產量,成為了世界第一。

當然了這只是在數量上過。事實上,在技術的積累上覆興軍跟人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船舶運輸業的展也非常地迅,現在在太平洋上行駛的船隻有三分之二都是大華夏圈國家的船隻。

南洋地區的華商很多都有自己的商船隊,他們是最早跟著董書恆完成原始積累的人。

頻繁的商貿和人員往來,可以讓造船以及船舶運輸業持續不斷地展。

紡織業的展需要密集的人力,主要的產業都放在本土大6,在長江沿岸已經出現很多大型的紡織業中心。從西域、阿米利亞運來的原材了源源不斷地運輸到這裡。

進入工廠變成成品的布匹、絲綢、毛呢。

然後再運輸到大華夏圈的各個國家,成為各國百姓身上的衣服。

絲綢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出口紡織品。

互通有無讓當地百姓手中的收入增加,刺激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反過來又刺激了商品生產銷售的展。

經濟展最重要的就是互通有無,明確分工,分工越是明細,生產效率越高。

就像是流水線一樣,將不同地區根據其特點擺放到流水線的不同環節,整個大華夏圈就是一個大工廠。

就像西域一般,其定位就是內6最大的棉花產業基地。當然了,當地也展別的產業,但是棉花種植業就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南洋的各個華人小國,因為地處不同的島嶼。加上當地的人口結構,所以適合搞大種植園產業。

暹羅等國是傳統的農業國,老百姓只會種植稻米,而且他們產的稻米質優價廉,那麼就讓他們繼續種植稻米。

但是現在他們可以用稻米換來自己需要的衣服、農具等必須品,實際上百姓的生活質量還是提高了。

從本土大6運來的農業生產工具讓他們生產稻米的效率更高,節省了勞動力。阿米利亞產的鳥糞肥,讓當地稻米的產量大幅度地提高。

朝鮮、扶桑的人口資源豐富,這些輸出的勞動力每年都會寄回大量的勞動報酬,加上糧食的價格下降,他們的家庭因此能夠吃飽飯。

所以即使當地人生產的糧食遠遠不夠,他們也不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