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〇章 軍屯(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哪怕是沒有後世的經驗,此時的人也知道,沒有樹木的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早晚要被沙漠搶走。

在董書恆眼中西域的中東部已經是腹地,現在的所謂的邊荒之地應該在夷播海西邊,在哈薩克高原中部的戈壁地帶。

那裡還在天山以西上千公里的外的地方,所以說天山以東算作是內地完全沒有問題。

伊犁城,都護府的中心。

府衙之中,一棟五層的嶄新樓房拔地而起,原本的老都護府也沒有拆掉,而是改為了惠遠書院。

文教是一個地方納入中原核心控制的重要標誌。

現在的都護府已經沒有軍事職能,原本的軍事職能全部還給了軍區。

軍區大院則位於城西的伊犁河邊,這裡有一座巨大的軍營,靠近河邊的伊犁河內河水師在這裡還有一個碼頭。

碼頭上只有一些機械動力巡邏船。水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夷播海的駐地,為沿岸的軍營提供補給和支援。

此時並不在這個碼頭。

在白色五層辦公樓的三樓中間位置是一間會議室。此時會議室中坐著二十幾個人,大部分都很年輕。這就是目前西域都護府的主要官員了。

“老李,你們的視野要開闊一些,要放在整個中亞地區,我希望西域能夠成為中亞地區的中心,你們看,整個中亞基本上最好的土地都在這裡。天山南北、費爾幹那盆地、楚河流域。”

“很快,你們和內地之間的的鐵路就要聯通了,到時候距離就不再是問題,你們這裡可有著得天獨厚的展條件。”

“不過你們記住一定不要過度開,周圍的沙漠,時常爆的沙塵暴都在提醒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有多麼的脆弱,展生產是很重要,但是也不能竭澤而漁。尤其要合理的用水,西域這裡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水,天山上的雪水都是經年積攢下來的,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董書恆這麼說是想給西域的展打一劑預防針。現在這裡大搞農場、牧場。都是需要水資源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人為政績,頭腦熱,在當地過度開。

“總統,說到將經濟輻射中亞地區,我們倒是有個想法,就是將費爾幹納盆地建成一個經濟副中心。”李存文道。

“選好地方了嗎?”董書恆問。

“我們覺得古城撒馬爾罕不錯,這裡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有25oo年的歷史,為古代帖木爾帝國的都。這裡向西是布哈拉和希瓦汗國,還是到波斯以及土耳其的必經之地。”

“向南是愛烏罕,還能夠到印度地區。”

“而且這座城市周圍的土地原本就很肥沃,能夠養活大量的商業人口。”

撒馬爾罕原本就是富饒之地的意思。當然了他還有一個更加古老的中文名字叫做“康居”。

撒馬爾罕的東邊就是費爾幹那盆地,這裡是復興軍的控制區,而且物產豐富。

在地理上比較獨立,是天山和吉薩爾-阿賴山的山間盆地,位於後世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盆地東西長3oo公里,南北寬17o公里,海拔33o至1ooo米。

這裡雖然降水稀少,但是擁有三條河流,錫爾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經此盆地。

尤其是錫爾河是河中地區的兩條主要河流之一。

在整個西域的版圖之中,這裡處在天山的西南部,與西域山南地區還隔著一條山脈。

但是他的西部與撒馬爾罕之間的聯絡卻比較方便。

費爾幹納盆地物產豐富,不僅僅生產糧食、棉花還產生絲,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如果將撒馬爾罕與費爾幹那盆地整合到一起,確實能夠成為一個有展潛力的區域。

而且現在費爾幹那盆地的主要人口都是漢人,當地建立了很多大型的農場。

都護府還在錫爾河上修築了灌溉水渠,灌溉的條件非常好。這裡的降水稀少,反倒是增加了光照的時間。

見到董書恆手指敲擊著桌面,眾人都安靜了下來。這是董書恆思考時的標誌性動作。

“可以,乾脆將撒馬爾罕與費爾幹那盆地整合在一起,整合為康居府。將撒馬爾罕改成康居城。在康居城設定自貿區,可以將這裡建設一個開放城市。”董書恆說道。

都護府一開始就是因為當地特殊情況才設定的,主要是因為民族成分複雜,不能實行與普通行省一般的管理制度。

現在復興軍一共有四個都護府,漠北、西域、扶桑和呂宋,西域都護府目前來看是有望第一個摘掉都護府的帽子。

所謂摘帽,就是都護府已經完成了內部的整合,民眾對國家已經有了足夠的認同度。可以採用普通的行省制度加以管理了。

就可以改為行省制度。

西域這裡的條件較好,原本漢人移民就比較多。這裡雖然有很多高山和荒漠,但是適合耕種的土地其實也有很多。

因此移民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

董書恆設定康居府有一個原因就是要逐步實現西域都護府的正常化。

這種正常化是從下向上的,先將縣級的單位整合好,然後是府,最後再視情況轉為行省。

西域都護府這麼大,最後可能還會分為幾個行省。

“太好了,總統,有了康居城,我們與中亞的貿易就拉近了。”

“以後還是要將鐵路修到那裡,不過現在談這個還為時太早。等鐵路先修到阿拉山口,到時候沿著天山北部一直延申到康居城。那時候,我們的西域才算完成整合。”

……

對於西域的建設,董書恆有自己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