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第二個“三年計劃”(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復興四年(1859年)元月初六。

剛剛過完元宵節的官員們已經緊張地投入到了新一年的工作中。

在春節之前的年終大會上,大總統董書恆審議了內閣提交的第一個三年計劃完成情況報告。

這個計劃當初就是董書恆牽頭帶人制定的。

同時,也透過了第二個三年計劃。

第一個三年計劃包括修建鐵路五千公里。分別是從新京出的三條輻射線,連線徐州、張家口以及奉天。還有一條是從徐州向西連線西安的橫向鐵路。

當初,董書恆在制定這個鐵路計劃的時候還是有些保守了。

到了去年年底的時候,這幾條鐵路線路都已經額完成了。

徐州連線西安的鐵路已經延伸到了嘉峪關。

新京向北的鐵路穿過了戈壁灘,修到了土謝圖汗部的左翼中旗。

連線奉天的鐵路也延伸到了吉林府。

這還只是國家規劃的鐵路。還有一些地方上建設的鐵路專案。

比如西域都護府建造的烏魯木齊到哈密的鐵路。江寧府到滬上的鐵路,杭州府到滬上的鐵路……

現在復興軍的鐵路總建設里程達到了一萬公里,是原本計劃里程的整整一倍。

這讓董書恆覺得自己對社會安定之後,國家爆出來的建設能力大大地低估了。

在第二個三年計劃中,光是國家層面要建設的鐵路里程就達到了兩萬公里。

董書恆計劃將江寧的鐵路繼續向南延伸,經過南昌向南一直延伸到廣州府。成為一條真正縱貫南北的鐵路。

另外再從新京向西延伸一條線路到太原,從太原一直向南連線西安。

從西安向西的鐵路要繼續延伸,一直到哈密。

從新京北上的線路也一直要修到月湖地區。

關外的鐵路也要繼續向北修,直到修到廟街。同時從吉林府向東連線海參崴。

第二個三年計劃中鐵路的建設主題就是向外延伸。

這樣就形成了一縱一橫兩條主要的鐵路線。

就像是給華夏的版圖支撐起了兩根支架。讓復興軍對邊疆的控制更加有力。

這是出於戰略上的考量,也就是董書恆所說的戰略鐵路。至於內部鐵路網的完善,董書恆倒是準備將其放到後面。

畢竟安全穩定才是經濟展的前提。

這是鐵路建設方面。

在工業方面,第一個三年計劃,主要是完成五個鋼鐵生產基地建設,以及五個門類完整的工業圈建設。

五個鋼鐵基地分別是灤州、徐州、江寧、佛山和川南。

實際上在執行的時候額完成了一個漢陽府鐵廠。

這幾個基地有些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還有的完全是從零開始建起來的。

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的規模上是參差不齊的。

但是有這幾家鋼鐵企業打底,復興軍的鋼鐵工業基礎算是建立起來的。

董書恆並沒有壟斷鋼鐵行業的打算,他還鼓勵那些民間的資本開辦鋼鐵廠。

大嚶帝國去年的生鐵產量是38o萬噸。是弗蘭西、普魯士和美利堅的總和。

而復興軍的生鐵產量,在去年年底之前已經過了2oo萬噸。

雖然跟大嚶帝國還有一定差距。

但是復興軍有一個大嚶帝國沒辦法媲美的優勢,那就是擁有一個廣袤且資源豐富的本土。

在當前來看,本土的那些鐵礦和煤礦已經足夠復興軍自己開採的了。

現在跟後世那種動輒上億噸鋼鐵產量是沒辦法比的。本土的那些鐵礦產地足夠使用了。

復興軍生鐵的產量增加的很快,尤其是民間資本加入鋼鐵冶煉之後,積少成多,讓鋼鐵的產量增長的很快。

而且,董書恆現在大搞建設,鋼鐵的銷路根本就不用愁。

這個時候資本的逐利本性就會彰顯出來。

董書恆相信,在下一個三年計劃完成的時候,復興軍的生鐵產量一定能夠過大嚶帝國。

到那個時候,即使是他們真的組織一個歐羅巴聯軍過來。董書恆也有一戰之力。

越是到近代,戰爭中工業實力,尤其是製造業能力所佔有的分量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