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貨幣一體化(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董書恆途中還專門去走訪了幾個沿河移民新村。這些村莊都在建成一年多時間。

沿河的都是第一批移民村。後來的移民村只能從河邊向兩翼修路。路修到哪裡村莊就建在哪裡。

至於當地的百姓,已經被安排到了更加偏遠的地方。其實當地剩餘的人口已經不多。

這還要感謝聖軍將這裡梳理了一遍。

除了官辦的農場之外。這些移民村在設定的時候都考慮到了每家分配的土地數量。

按照復興軍的規定,移民新村每戶要能夠分到平地一百畝,山地三百畝。

就是說有多少的土地,協調多少的移民過來。

現在復興軍的移民局絕對是最忙碌的工作部門之一。

他們每年都要協調好移民的來源問題,還要協調他們的去除。

甚至在安置了之後還要跟進調查。

有時候還要跟農墾局打交道。因為農墾會建設一些集體農場,也要從移民中招募職工。

農墾的農場選址比較講究,一方面土地的面積要大,這樣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另一方面,農場的作用是穩定一個地方的糧食產出,同時要擔任本地區的農業科技推廣者角色。

所以每一個地方都會有農場,但一個地方又不能有太多農場。

自耕農依然還是農業的主要生產角色。

董書恆知道大規模的種植效率更好。

但是現在這麼多的人口,不可能都去從事工業生產。

後世有很多的工業國農業人口都只佔到國民的一小部分。

那時因為那時候有完善的全球市場支援。

現在董書恆都不敢讓工業化的步子邁得太快。

為什麼,因為工廠造出來的東西是要賣出的,要是賣不出去就會出現通貨膨脹。

那樣的危害太大了。而擁有大量自耕農的社會,對經濟危機的抵抗能力也會更強一些。

說白了,農民的生活實在不好了,還能靠土地中的產出養活自己,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老百姓也都是這麼過來的。

另外移民局還要跟軍部協調。軍部在一些戰略要地建立軍屯,也就是軍事化的農場,也是要從地方上徵兵的。

這跟移民政策是重合的。

董書恆的移民政策也平衡了各個地方的人口。其中不僅僅是人口的數量,還有民族成分,還要參照當地的資源狀況。

這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

“玉祥,還有其他的事情嗎?西域和西北的異動,我們還是以靜觀其變為主,那裡的兵力應該沒有問題。”董書恆說道。

復興軍現在有一多半的6上兵力的都擺在西北地區。

就是防著沙俄會做出什麼動作。所以現在除了加強戒備之外也不需要再做什麼特別的安排。

“是,總統,財政部準備在復興四年全面推行華元的紙幣化。另外,財政部準備在明年的藩屬國大會上將華元推廣到藩屬國,讓藩屬國與我們以及藩屬國之間的貿易統一用華元結算。”

“回覆胡光慵,關於全面推行紙幣的事情,他們要再做進一步的調研,對推廣後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至於推廣到藩屬國的事情,先要搞清楚現在各個藩屬國的貨幣使用情況,然後擬訂一份貨幣協議。最終華元的推廣將以協議的形式確定下來。”董書恆說道。

使用統一的貨幣,原本也是董書恆建立大華夏圈的初衷。

大華夏圈作為一個聯合體,就是以華族為基礎,透過民族關係作為聯絡根基。

以商業聯絡、經濟互補為利益紐帶。商業上的來往離不開統一的貨幣。

實際上現在的小國很少有建立自己的貨幣體系的。

復興軍的藩屬國大都是使用華元。因為他們大多是與復興軍保持著密切的商業往來。

他們都靠在復興軍的邊上,無論從什麼角度,他們都是要在貿易上依靠復興軍的。

但是他們使用的還是金屬貨幣,大家都是知道白銀能夠當錢用。

復興軍鑄造的銀幣工藝先進,非常的精美,也是大家選擇華元的原因。

就連那些銅幣都非常的受歡迎。

比如扶桑人就對華夏的銅幣情有獨鍾。

但是要是全面推行紙幣之後,自己人還好說。那些藩屬國願意運來一船貨物然後換回一沓子鈔票嗎?

所以這個事情要循序漸進,不能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華元信用體系給搞崩了。

“監察院請示要將原本一年一次的官員考察,變成半年一次。除了派駐式的監察院督察之外。他們還想設定流動的監察小組,隨機選定路線對地方進行巡查。”

“電告李虎,他有沒有考慮這需要的多花費多少的經費以及要增加多少的監察員。監察百官,肅清吏治,需要去創新完善監察制度。不能僅僅依靠堆積次數和時間。他的提議初衷沒有問題,但是要先交一份預算方案出來。”董書恆有些不悅地說到。

這兩年來,貪腐的個案越來越多。監察院抓了一批,結果又出來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