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戊午之變(第1/4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董書恆急忙將支援東華的人和物資安排好,就開始南巡了。

這次他走的是鐵路,這樣更加便捷,當然也更加舒服。

同時他也想體驗一下現在的鐵路線。蒸汽動力的火車度上確實不敢恭維。

好在,等大馬力柴油動機或者是電機出來之後,蒸汽機車就可以慢慢淘汰。

復興軍在內燃機和電力的展上走的很快,如果不是因為基礎太差,他都想直接跳過第一次工業革命。

不過要是沒有展蒸汽機積累的經驗以及人才,董書恆的內燃機也造不出來。畢竟他自己也不會動手。

但是,他知道這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定要堅定地走在前面。

科技的展在於應用,只有進入了應用領域,一項科技才能夠進入快車道。

因為在應用中能夠驗證技術的優缺點,促進其完善。

這次出行,董書恆準備有選擇地去看,不準備視察沿途的每一個城市。

第一站,他在山東濟南下的車,隨即去看了菏澤。

現在這裡真的是一片大澤,一望無際的那種。

華夏曆四月份,正是春汛的時節,大澤之中已經開始蓄水,水位升高,湖面的面積也隨之擴大。

乘坐在一艘柴油機驅動的小型遊艇之上,向四周的看去能夠體驗到一種波瀾廣闊的感覺。

大澤中的水並不黃,因為黃河水注入這裡之後,由於水流幾乎停止,會迅沉積下來。

每年到了枯水期,就是開採大澤中泥沙的季節。這裡產的黃沙品質不錯,是非常重要的建築材料。

而且這裡的黃沙幾乎是可以可持續開採的。

這才是這條大澤給周邊地區帶來的最大財富。

大澤的四周種植了大量的柳樹、楊樹以保護湖堤,現在已經開始抽芽。

大澤旁的柳樹抽芽的時間明顯要比旁處早一些。

也許是因為菏澤足夠大,已經能夠起到調節區域性地區氣候的作用。

這條大澤南北長一百多公里,東西寬六十幾公里,確實足夠的大。

“總統,這片大澤為什麼叫菏澤,這裡夏天的時候會長出很多的荷花嗎?”見到董書恆坐在船上看著湖面上的風景,沒有什麼事情要談,篤姬主動打破沉沒,疑惑地問道。

“菏澤這個名字在我華夏上古歷史中就出現過,也確實存在過,那個時候這裡還有大象呢,應該是比現在溫暖。現在這裡的氣候已經不是很適合荷花的生長。”董書恆說道。

淮海書院專門有一個考古學院,這幾年掘了不少的古蹟,那個關於印第安人的說法就是那些考古學者掘殷墟的時候提出來的。

考古這個學科看起來對經濟展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實際上它的價值非常大。

一個民族的歷史主要透過兩個途徑去掘,一個是文獻,一個是考古。

很多文獻也是要透過考古去現,因為華夏的朝代更替太過激烈,很多文獻都消失了,有些就隱匿在地下。需要透過考古去重新掘。

在考古的時候,學者們就現殷商時期,現在的河南地區是有大象的。

我們都知道大象這種動物喜歡溫暖的氣候。當然了,早就已經滅絕的長毛象除外。

“啊,是真的嗎?”篤姬有些吃驚地張開了小嘴。

帶著一個生活秘書就是這樣,在巡查的時候能夠增添一些樂趣。

除了去了菏澤,董書恆還去看了魯南地區的農村。

這裡是山東最貧困的地區,尤其是沂蒙山區。

這裡的民生改善只能依靠移民。人多資源少就是這裡的硬傷。

根據統計,復興元年的時候,山東行省的人口就達到了兩三千萬人,是一個不折不扣人口大省。

當年清軍入關之後,山東地區難得地連續幾十年風調雨順,讓山東的人口大增。

太平天國起義對這裡的影響也不是很大,所以這裡的人口一直處在增長的狀態。

復興軍最初搞移民的時候就盯上了這塊地方。

山東人的個頭普遍比南方人高大,而且非常能吃苦耐勞。是非常好的兵源,也是不錯的移民來源地。

董書恆知道後世闖關東的大都是山東人。這也說明這裡的百姓有這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