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糧食換勞力(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娘,您看咱家現在這麼多的糧食,您不開心嗎?”李大郎指著房間裡面堆著的玉米棒子問道。

黃騰騰的玉米棒子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

院子周圍玉米杆子圍繞著牛棚堆的就跟小山一般。

這些成捆的玉米杆子既能給牛棚擋風遮雨,又是這頭耕牛冬日裡的飼料。

這樣日子,老婆子當初就是夢中才能夠看到。

“開心,當然開心,不過可苦了我兒了,一個人照應那麼大一片地。”李母心疼地說道。

嘴上雖這麼說,心中未必沒有凡爾賽的意思。

原本以為成了移民,就成了流民。沒想到因禍得福了。

現在他們家的地都能夠趕上原來村子裡的地主了。可是在這兒可僱傭不到佃農。

家家戶戶的土地都不少,這裡缺少的不是土地,是人口。

另外,這家家都成了地主,反倒是不稀罕了。

“娘啊,你們也先歇歇吧,一起吃飯。”李大郎說道。

李母這才在兒媳婦的攙扶下做到炕上吃飯。

今年新玉米放在石臼中搗碎,裡面還有些黃豆。熬煮的時候放在鹽巴和菜葉子。

山東人將這個叫糊特兒,尋常的漢子一頓飯兒能夠喝上四五碗,不頂飽。

桌上還有蒸好的地瓜。地瓜單吃有些噎人,配上糊特兒就好下嚥了。

有時候也會將地瓜放在糊特兒中一起煮。菜是醃製雪菜。

現在復興軍治下的鹽價比以前便宜了很多。這種醃製鹹菜的粗鹽更是便宜的很。

這樣的飯食看起來粗劣,但是在哪個年代已經是不錯的伙食了。

畢竟只是尋常的日子,要是逢年過節,李家也是吃的上肉的。

李大郎的媳婦是個老實的小媳婦兒,平時餐桌上不大言,都是聽婆婆的話。

他們現在住的房子是用木頭和泥胚建成。

去年到了這裡之後,家家戶戶都是先建了一個窩棚暫居。

然後政府給每個屯子一些伐木工具,然後的這些人相護幫襯這將房子給建了起來。

因為時間有限,只能夠用甲板壘土作牆,配上木製的房梁。這些房子一般都不高,但是家家都有一個火炕,冬天的時候倒是也不冷。

已經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冬天,李大郎一家還算是適應。冬日裡是冷了一些。但是並沒有什麼活計。

也就李大郎會穿上厚厚的皮子衣服,冬日裡出去打獵。

天冷的時候在炕底下燒上木柴,貓冬的季節一家上坐在炕上也是其樂融融。

“娘,俺想去鎮上買條狗,以後出去打獵也能有個幫手。”李大郎有什麼事情習慣跟母親通個氣。

李母的腿腳雖然不好,但是在這個家,她才是話事人。

李大郎一早就像搞一條獵犬了。出去打獵的時候不指望它對付獵物,這裡的熊瞎子、老虎、野狼、野豬都不是狗子能對付的。

他想弄條狗子只是希望它遇到獵物時能夠提前給他預警。

“爹爹,我去跟你做伴,做你的幫手。”這時,一旁的兒子李林插話道。

“你馬上就要去上學了,到學校好好讀書才是正經事兒呢。”

李大郎瞪了兒子一眼。他準備將兒子送去讀書。鎮子上建立了一所學校,移民家裡的孩子去上學只要交少許的費用就好了。

聽到父親的話,李林頓時蔫了下來。學校在鎮子上,離家裡有老遠的路,聽說平時都要住在裡面的,連家都不能回。

天天蹲在學堂裡面讀書,哪有跟著父親打獵有意思啊。

但是,李大郎的想法顯然跟兒子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