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復興軍的“衛所”(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栓柱跟其他的農場工人正在地頭吃著飯,突然見到一群人往這邊走來。

他認出了走在人群中的王場長。還有一些之前來農場檢查過的上級官員。

不過此時這些人的都圍繞在一個年輕人的身旁,傾聽著這個年輕人問話。

栓柱總感覺這個年輕人看起來特別的面熟,但是又不敢確定。

那些栓柱眼中的大人物不時會上前去給他答話,態度相當的謙恭,跟平時看起來判若兩人。

是的,這正是突然來到北大倉農場視察的董書恆。

跟之前到桃樹灣牧場一樣,這些人都不知道他的行程,除了護送的護衛還有當地的大員之外。

董書恆來到一個地方都是臨時制定行程。警衛部隊會提前一步界入,做好安保工作。

各地的生產生活照常,他之所以選擇北大倉農場是因為這裡是當地最大的一座農場,佔地有幾十萬畝。

這幾十萬畝地全部都是的上好的耕地,在周圍還有很多的林地以及一些未開墾的溼地。

雖然這裡的土地一年只能夠種植一季,但是產量已經能夠過江南地區的上好水田。

這裡是的名副其實的北疆小江南。

另外,一年只種植一季也讓這裡的土地能夠得到很好的修養,不會因為耕種而出現退化。

“王場長,你們這裡可是一片寶地啊,一定要經營好。當初為了這片土地,咱們復興軍不知道多少戰士將熱血撒在這片土地上。”董書恆邊走邊說道。

剛才一路走來,董書恆親身體會到了這裡的富饒。

農耕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可持續的展方式。

相對於工業來說,農業對大自然的索取更加的友好一些,當然這指的是這種相對溫和的耕種方式。

隨著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的減少,人們對於耕地的壓榨也會越來越嚴重。

各種各樣的化肥農藥齊上場,只會不斷地破壞耕地,讓好的耕地出現退化。

現在的復興軍下的耕種模式主要還是一種溫和的耕種方式。

因為耕地的數量大大增加,所以復興軍現在沒有必要的去追求太高的產量。

要不是曾憲風他們做了一個糧食儲備計劃。在各地興建儲備糧庫。

現在的糧價肯定還要的繼續降低。

在交通運輸方便的沿江和沿海地區,糧食的價格已經跌到了每擔一華元以下。

而在清庭最為平穩的時期,這個價格也要在二兩銀子(相當於2華元)以上。

糧食的價格不能夠過高,那樣就談不上全民溫飽。

但是也不能夠過低,那樣的話那些依靠種植生活的百姓收入會大大降低,同時還會降低人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嗯,總統,俺們知道,這些土地都是將士們打下來的,俺們一定會將它們給種好。將士們用槍炮保衛國家,俺們就用鐮刀和鋤頭讓大家都能夠吃上糧食。”北大倉農場的場長王勁松以前是個教書先生,倒是很會說話。

董書恆之前已經在場部看過了。北大倉是一個大農場,光是分場就有十幾個了,擁有幹部職工以及家屬過萬人。所以場部非常的繁華,像是的一個小城鎮。

場部的是棟兩層的紅磚外牆的小樓。周圍是學校、醫院、郵局、供銷社等公共設施。

然後就是職工們的住房。成家的人才能夠分到的獨門獨院的房子,單身漢們只能住在的集體宿舍中。

許多人為了能夠的分到一套房子,想法設法給自己找一個物件。

畢竟誰也不想七八個人擠在一件宿舍中。

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老婆孩子熱炕頭難道不香嗎?

再往外走就是農場自己建造和管理的工廠了。磚瓦廠沿河而建,方便獲取粘土。

並非每個農場都建有磚瓦廠。北大倉的磚瓦場生產的磚頭除了自己使用之外,還要供應給周邊的地區。

碾米廠主要是將農場產的稻子就近加工成為大米進行對外銷售。

食品廠是農場最主要的工廠,做各種的食品的深加工。

農場可不僅僅種植水稻。還有一些經濟作物。比如紅薯就可以在食品廠加工成粉絲、粉皮等北方人愛吃的食品。

農場種植的各種菌菇要在食品廠進行烘乾包裝。

每年江邊的捕魚隊還有農場在改造溼地的時候建立的魚塘中養的魚蝦可以在食品廠做成罐頭。

這些東西主要都是銷售到西邊的草原和極北地區。

畢竟在南方也不缺少這些東西。

草原的上的食物過於單一,才有需求與外界交換食物來改善自己的食物結構。

北大倉因為是一個大場子,還建造了一個藥廠,周圍林子裡的居民會將採集到的藥材賣給藥廠,由藥廠進行初加工,以方便這些藥材儲存。藥廠還有自己深加工的幾種藥材,算是他們的拳頭產品。

董書恆重點去看了農場的供銷社,兩位夫人則代表他去學校進行慰問。

在供銷社中,一個挺著大肚子的銷售員為董書恆講解了各種的商品的來源、價格以及供需情況。

“總統,這邊是糧油區,大部分成家職工都是自己在家開伙。他們一般都是到供銷社購買米油。這些糧油產品都是俺們農場自己產的,價格比外面便宜一些,但是隻能夠憑藉職工票進行購買。”春花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