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給英國佬添點亂(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實際上,緬甸王國在和英印軍的對抗中,表現得比滿清還要強。

一方面,緬甸複雜的叢林地形以及雨季那惡劣的氣候條件,會給敵人的進攻帶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另一方面,緬甸的軍隊確實有一定的戰力。

他們現在還不是被英國人殖民之後的那種懦弱的殖民地百姓。

緬甸王國人還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中南半島的第一大國,他們的骨子裡面還有那種作為大國的尊嚴。

董書恆這次願意接受那伽亞的提出的要求,就是基本上確定了收下緬甸王國這個小弟兼打手。

這也意味著緬甸王國將會繼續存續下去。

但是華夏必須要有一個印度洋的出海口。

最後,董書恆只能選擇薩里溫江下游以及丹那地區。

這裡的毛淡棉、椰城和土瓦都是優良的港口。

華夏的鐵路可以沿著撣邦高原一路南下,將這裡連線起來,薩里溫江的河運也可以開。

這裡並不是緬甸王國的核心地區,與北部一樣都是處在土司的統治之下,所以那伽亞願意割棄這裡。

緬甸的核心地區在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上下緬甸地區,為了能夠收回下緬甸地區,那伽亞捨棄東部的那些緬甸羈縻之下的土司,顯然是一個非常划算的買賣。

另外,董書恆選擇緬甸王國東部這個狹長的地帶。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就是將緬甸和暹羅割裂開來。

當然,董書恆不是出於愛好和平的目的。

緬甸對外征戰,除了北方的宗主國之外,有兩個主要的方向,一個是西邊的孟加拉地區,第一次英緬戰爭就有這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就東面的暹羅。緬甸和暹羅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在中南半島的主導權,雙方之間的戰爭一直接連不斷。

現在華夏直接插在兩者之間,以華夏的國力和體量,這兩者都沒有可能再對華夏進行挑戰。

緬甸現在只能依靠華夏跟英國人鬥。

至於暹羅,他現在就處在華夏的包夾之下。其國內的經濟命脈也全都被華商掌握。

他根本就沒有蹦躂的肯定性。

所以這兩個國家只能老老實實地做華夏的藩屬國。

因為兩國不再接壤,所以也就不存在互相攻伐的可能性。

這樣緬甸王國的東面和北面就都被堵上了。

他要是往外擴張就只剩下西邊的孟加拉地區。

恆河下游沖積平原那麼多肥沃的土地,一直被緬甸王國所覬覦。

等緬甸在華夏的支援下收復了下緬甸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必然是向西邊跟英國人爭奪孟加拉的控制權。

這樣,董書恆在印度東北地區就有兩個強有力的打手,一個是久經戰陣,全民皆兵的天平聖軍,還有一個就是一直叱吒南方的緬甸王國軍隊。

由此,董書恆在南方的佈局算是基本上完成了。

至於暹羅這個國家,董書恆也沒有準備去動。

暹羅的經濟命脈早在百年前就已經被南洋的華商勢力控制了。甚至是現在的王室和大家族都有華人的血統。

現在華商在南洋的勢力比以前更加強大。

在華夏祖國的支援下,這些華商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除了那些佔據一塊地方建立一個小國的華人大家族以外,很多擁有大種植園的華商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以前南洋的洋人都會限制華人,不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武裝。這些華人想要去洋人那裡大規模地購買武器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時候,在南洋,華人要賺錢可以,但是不能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殖民者只允許由他們去保護華商,這樣華商就只能夠依附於殖民者。

當這些殖民者覺得華商的勢力太強了之後,只要在這層保護上面開啟一個缺口,那些如同惡狼一般的土人就會蜂擁而至,將華商辛苦積攢的財富瓜分一空。

然後遍體鱗傷的華商們再次重新起家,他們就像是洋人種的韭菜一般。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今後的中南半島,將有華夏插在那裡的兩隻腳,一隻沿著瀾滄江掌握原來的南掌、真臘,直插暹羅灣,還有一隻就是沿著薩里溫江到達印度洋。

有這樣的兩個觸角,董書恆相信未來那些引領華夏前進的人一定能夠做到完全掌控中南半島。

李漸甫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尤其是會做官,在權謀方面不會壓不過那些緬甸王國的王公大臣。

這次派遣他到緬甸王國名義上是去冊封緬王,實際上是去幫助這個那伽亞上位,然受重整緬甸的朝政,組織大軍進攻下緬甸等被英國而你佔領去的緬甸王國領土。

這樣可以為西北邊的太平聖軍分擔一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