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滬上證券交易所(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董叔恆還沒到滬上,整個城市就開始沸騰了,不是因為董書恆的到來,而是因為華夏終於有了自己的資本市場。

先是華夏的鐵路債券開始行了。這一支債券一共三千萬銀元,年利率百分之五,五年後還本付息。

這是以華夏的國家的信用為基礎的債券,同時以即將修建的鐵路作為抵押。

運輸部鐵路局作為這一債券的執行主體,將執行這項國債。債券已經在長江銀行公開售。

出乎意料,買鐵路債券的的人竟然趨之若鶩。

華夏的報紙將購買鐵路債券渲染成為了一種愛國行為。鐵路可以讓華夏變強。

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當然了很多人更看重鐵路的盈利,知道這個債券是穩賺不陪的。

江北的鐵路環線已經執行了一年時間,其在報紙上公佈的年報顯示,其年純利潤已經達到了幾百萬銀元。而江北北鐵路的總長度是一千七百公里,其總投入也只有兩千多萬銀元。

所以大家對於鐵路都非常有信心。但是華夏的鐵路都是國營的,私人只能投資支線鐵路,而且都要納入國家的統一運營之中。

鐵路國有的政策,是華夏成立之後確立的。不僅僅是鐵路,以後電力也要實行國有。

這是華夏的基本國策,關係到國民經濟、生活命脈的專案必須要掌握在國家的手中。

但是現在突然出現的鐵路債券卻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向。

至少在那些大商人看來,華夏的信用還是有保障的。至少華夏手中的幾個大型的公司盈利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而且,新成立的華夏政權,現在正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

所以這支債券一經行就有大量的有錢人排隊購買。

在大家看來,購買了債券不僅僅可以拿到利息,還可以讓自己的財產更加的安全。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有些人還是想將錢拿去開辦工廠、礦山,這樣利潤更高一些。

購買債券的以開明士紳居多,他們不願意去做生意,又不不想將銀子埋在地窖裡面黴。所以不如購買債券。

如果要是滿清行債券,那麼不一定有人購買。大家願意相信華夏政府,完全是這兩年復興軍在兩江地區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信用。

華夏從淮海軍時期開始就注重契約,專門制定了保護契約的法律,而且一直執行的現在。

信用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履行中,不斷地建立起來。也許只要一次違約就有可能葬送所有的信用。

第二件轟動的事情是滬上準備公開行股票了。股票是什麼東西,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

沒聽說過不要緊,報紙上在連篇累牘地報道股票的事情,天天都有人在茶館裡面討論。

華夏的茶館文化,在滿清滅亡之後依然延續下來了。

這裡的是人們放鬆休閒,與朋友聚會的重要場所。

滬上的茶館跟新京的茶館不同。

新京的茶館裡,人們喜歡討論政治大事兒。一會兒是今天大總統去了北海子看望學生,一會兒又轉到復興軍在北方打敗羅剎鬼,一會兒又討論到哪個行省的官員赴京述職。

這裡的人都將自己給給當成了內閣的參議了。嗨!實際上都是在自嗨。

滬上的茶館就不一樣了,這裡的人更多的是討論商業上的話題,而且滬上的茶館洋味兒更濃一些,牆壁刷的雪白的,地上鋪著瓷磚,屋頂還會掛個西洋吊燈。

不像新京那裡都是原木的內飾,刷著朱漆,古色古香,富貴古樸。

“張員外,聽說了嗎?咱們滬上要開一家證券交易所。”

“就是那個交易股票的地方吧。”

兩個身著華服的中年胖子,一邊品著茶,一邊交流著。

“你說這個股票就一張紙,這玩意兒靠譜嗎?”

“陶員外,這你就不懂了吧!你家裡那些房契、地契不也是紙頭,你可不會亂扔的啊。”

“還有那個鐵路債券不也是一張紙,不是還有很多人搶著去買。那些士紳一個個平時看起來窮酸得很。我可是聽說了,國債售賣那幾天,好多人讓銀行到家裡拉銀子去兌換。”

“聽說債券那玩意兒也是可以流通轉讓的。不需要到期就可以拿去用。當然了,到期拿利息更划算一些。”

“還是說說這股票吧。聽說洋人都已經玩了幾百年了。要是他們摻和進來,咱們玩的過他們嗎?”

“你當這個事情政府考慮不到嗎?你要知道咱們最上面那位可是一個西洋通呢!”老陶用手指了指天空說到。

“人家花錢來玩股票不能不給他們玩吧?”老張說道。

“玩可以啊,他們得先在華夏的銀行賬戶裡存錢啊。說白了這錢還不是進了咱們華夏的口袋。”

“況且他們要玩什麼花樣,咱們老百姓不知道怎麼應對,政府手中可是有人的。別的不說,光是那財政部的胡光墉就是個人精。那可是咱們浙江人的驕傲!”老陶有些自豪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