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印度!印度!(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此時,新京的決議早就到了彭玉麟的手中。

彭玉麟坐鎮在雲南昆明。他之前一段時間一直在川西忙著組建一個西南高原師。

他先是抽調了一部分軍官在川西高原做適應性訓練。

將那些能夠挺下來的人補充到高原師之中。然後以這些人為主。在當地農奴貧民中招募士兵組建這支高原師。

按照復興軍的徵兵規定,士兵的家人自然解除農奴身份,成為受復興軍保護的軍屬。

他們可以分到土地和牧場。這樣條件驅使下,這個師很快就徵募齊了。

雖然者侵犯了一些土司的利益,但是在這些西川的土司沒有人敢造次,這裡有湘軍改編的第十九師駐守。

對於軍人利益的保護,復興軍的官民態度是一致的,他們都是這種制度的受益者,所以都會扞衛這一制度。

如果有土司膽敢傷害軍屬,這些湘軍出生的華夏士兵出售一點都不會手軟。

十九師進駐川西高原之後,已經連續打掉了很多土司。不然復興軍哪裡來的土地以及草場分給些民兵及家屬呢?

同時組建的還有兩個守備團,這一萬多人將會進入西南高原地區駐守。

兩個守備團將分別放在拉達克地區以及哲孟雄(今錫金)與布嚕克巴之間。

前者連線了克什米爾谷地是西南通向印度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後者則控制這些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東北部恆河平原之間的通道。這裡的海拔較低,北邊就是高原的重鎮喇撒與日喀則地區,南面就是恆河平原。

高原師則將主要駐守在日喀則和喇薩。這個高原師的配置也是不同的,它一共有兩個騎兵團,而且全師都實現了騾馬化。

高原的之上的牧民也放養戰馬,部隊的戰馬來源並不用擔心。

在高原之上,很長時間內馬匹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董書恆暫時還沒有動高原的上的政治生態,那裡的百姓還是在寺廟和部族頭人的控制之下。

等內地地區全部步如正軌之後,董書恆會先改革高原上的農奴制度。

高原上的百姓同樣是華夏人,華夏人永不為奴。

軍隊的進駐是第一步。第二部就是要與寺廟勢力達成同盟。高原上的宗教,董書恆是不會動的。

就跟與漠北的黃教合作一般,與高原上的紅教,董書恆也準備採取合作的方式。

以後要想從高原南下,去英屬印度的大後方搗亂,宗教將是華夏在西南地區的重要助力。

要知道從哲孟雄往南全部都是平原地區,而且南邊五百公里之外就是英國在印度的最大城市加爾各答。這裡是英國在印度的都,是印度地區最重要的政治以及工商業中心。

要說這個加爾各答此時在亞洲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了。

隨著英國勢力在印度次大6的擴充套件,整個印度北方逐漸成為加爾各答的腹地。

1835年的廢除印度國內關稅形成一個開放的市場。

1854年鐵路開始興建,進一步加了工商業的展,加爾各答到白沙瓦的公路也是這個時候修建的。

英國人顯然想要透過一條橫貫北方的公路來加強對印度北部的殖民統治。

英國人的商業,保險業和銀行業展起來了。加爾各答的印度人區也成了繁忙的商業中心。

從185o年代起,加爾各答經歷了工業的迅增長,特別是紡織和黃麻工業。

英國政府也對基礎設施如鐵路和電報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英國和印度文化的融合還在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巴布階層——印度和亞洲最早的中產階級,其成員通常是專業人士。這些人閱讀報紙,親英,並且屬於上等種姓的印度教團體。

正是在這個時期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走向了成熟,這裡逐漸成為了英國女王王冠上那枚最璀璨的寶石。

那是不是也可以說這裡是大英帝國的軟肋之一。

董書恆為這個大英帝國的軟肋準備了兩顆棋子。

一顆就是放在高原上的大軍,另外一顆就是石達開了,不過這個石敢當現在還在寮國扭扭捏捏的不肯繼續前進。

聯合了宗教之後,董叔恆就要去動那些土司頭人了。這些人完全就是蛀蟲。

對於復興軍的統治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還會限制當地生產力的展。

不過不是現在,現在復興軍可騰不出手來鎮壓這些人土司的大規模叛亂。

滿清時期,在西南高原地區駐守的清軍數量要比董書恆安排的要少的多。

滿清對於西南高原的統治還是以羈糜政策為主。

對於為什麼要在西南地區駐守這麼多的軍隊,軍部的高層曾經還產生過爭論。

不過當董書恆將指揮棒指向了高原的南邊之時,整個會議室都沉默了。

大家這才知道了董書恆的用意,正在崛起的華夏同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之間早晚要又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