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亞歐大陸橋(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徐州的第一機械廠,坐落在徐州的工業園區。鐵路的支線直接通到了第一機械廠的廠區。

這就是國屬大企業的優勢,國家的各種資源都會向他們傾斜。

第一機械廠的佔地空間很大,大大小小的車間有好幾十個,董書恆並沒有一個一個去看。

他主要去看了車床廠,這是工業的基礎。現在的車床還都是蒸汽機驅動。

董書恆知道在電力實驗室中已經在實驗一種電力驅動的車床。

因為電機執行的時候震動小、聲音小,轉更加穩定,所以加工的精度比蒸汽機驅動的車床要高的多了。

所以只要電動車床出世,華夏在工業母機上就將越歐洲。

只是現在這項明離投入實用還有很遠的距離。

得益於同普魯士簽訂的技術交換協議,現在華夏已經基本上能夠做到了大部分裝置的自產。

哪怕是像電報機這樣的目前來說比較精密的裝置,華夏都可以自己生產。

這個時代的東西,哪怕是最複雜的機器,在董書恆看來都很粗糙。

雖然他自己不會動手,但是他可以花錢挖人來做,華夏的人也可以照葫蘆畫瓢進行仿製。

就比如蒸汽機,實際上運用到的原理很簡單。後世的小學生都可以在勞動課上用既有的材料做出來。

當然能夠做出小模型不一定能夠做出大傢伙。實際上真正要解決的還是材料的問題。

有了材料之後就要會鍛造,要將材料鍛造加工成不同的形狀,做成零部件。

然後要解決的就是要將這些零部件給連線到一起去。無論是使用螺絲連線、鉚釘連線、還是焊接,都需要一定的工藝流程。

透過引進熟練的技工,華夏已經全部掌握了這些工藝,而且還有所展。

董書恆走進了高大的火車機車車間,工人們正在產線上組裝機車。這是仿製的普魯士機車,一共有四個驅動輪。

對於蒸汽機車這種東西,董書恆並不喜歡,他以前只是在博物館中看到過而已。它噪音大、效率低,相對於後來的內燃機和電力機車相差太遠了。

只是現在,正是它帶著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世界在向前飛展。

華夏要想維持住一個巨大的疆域就必須要建造大量的鐵路線,用鐵路將這些地方給連結起來。

鐵路就像一個國家的血管一般,有了這些血管的連線,國家才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反之,像華夏現在的遠東地區,西域地區由於和國家的中心相隔太遠,逐漸地就會與本土變得疏遠。

或者是因為與外界缺乏交流而逐漸沒落下去。

如果有鐵路連線,不僅僅人口以相互的交流,不同地區的物資也可以互通有無。這樣才能夠將各個地方的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西域和漠北的礦石可以運到東部地區使用,或者在當地冶煉成金屬之後運到各地。

那裡的草地的價值就不僅僅侷限於放羊。甚至很多富饒的礦區乾脆就是荒涼的戈壁灘。

遠東地區的木材也可以運到南方成為重要的工業材料,而不是僅僅作為當地居民冬季裡的燃料。

內6地區生產的糧食以及各種各樣的商品,也可以提供給西域或者草原上牧民,讓他們不會因為冬季的白災而受餓。各種各樣的商品也能夠不斷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這就是交通的重要性。而蒸汽機車就是讓這些交通線動起來的原動力。

馬車運輸的效率和成本讓很多東西想要上路運輸都成了一種奢望。但是有了鐵路之後,就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董書恆接下來又去了製造工程機械的車間。

現在這些工程機械也大都是蒸汽機驅動的。巨大的鍋爐,讓它們顯得那樣的龐大臃腫。

看樣子要加快內燃機的研製了,董書恆在心中吐槽到。

他看到了一臺十幾噸重的壓路機。樣子倒是和後世的已經很像,只是上面個那個小一號的火車機車一般的車身,讓董書恆看得頗為奇怪。

“劉廠長,這個東西要怎麼運到施工現場啊?”董書恆問道。

“呃,總統這個主要還是要用火車或者輪船運送。它可以自己行走,只是度很慢而已。如果修路的地方附近有鐵路和碼頭那就再好不過了,下來後它就可以在司機的駕駛下自己慢慢走到工地。”

“不過它一般還是要用在大型工程上,不然光是要運輸就是一個麻煩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