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東華城(五千+,求票,求推薦!)(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後世的華夏曆史上記載到“董書恆用一篇文章號召(忽悠)了數十萬華夏青年共赴西域,創造了華夏曆史上移民實邊的奇蹟!”

而寫這篇文章的魏玉祥也一舉成名,以一個官員身份成為一個思想文化界的名人。

“戍卒精神”被廣為傳播,成為了歷屆守邊戰士的信條。

不僅僅在將士之間,在各行各業之中都開始學習“戍卒精神”。

董書恆將這個學習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他覺得華夏人的生活中需要融入更多的價值觀,去豐富華夏精神。

董書恆一直以來做的改革舉措,大多在政治上、經濟上,像精神層面的改革,卻一直沒有嘗試。

這次的事情,讓董書恆認識到了可以從華夏的傳統精神中去挖掘出新的東西。

將其總結出來,放入到當前的文化改革上來,也可以推動當前在全國開展的制度改革。

董書恆最近一段時間做的最多不是對新政府的宣傳。

他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化解土地矛盾上。

華夏古代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土地矛盾問題。

董書恆研究過當前的滿清狀況,他覺得當前滿清的主要矛盾依然還是土地茅盾。

外國勢力目前對華夏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隨著華夏政府執政之後,鴉片的輸入被堵住,廣大的內6地區也沒有開放,沿海的口岸成了僅剩的對外視窗。

所以外國勢力目前還沒有資格成為華夏的主要矛盾。

華夏國內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土地問題。

因為董書恆的出現,太平天國戰爭對華夏人口的影響減到了最小。當前華夏的人口依然接近四億,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

滿清一朝的耕地面積雖然達到了歷史最高,而且高產的新作物也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但是這都不足以緩解土地的矛盾。

因為人口的增長遠遠快於糧食的增產。四億人口依然大大過了華夏曆史上的任何朝代。

董書恆要想準備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任重而道遠。

董書恆沒有沒收地主的土地,因為重新分配了土地,他的移民政策就沒有辦法開展了。但是他出臺了限制地租的法令,同時將農稅改為徵收糧食,在各地設定糧倉。

自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農稅開始,百姓的農稅改為繳納銀兩,這讓百姓不得不接受二次剝削,加了自耕農的破產。

現在的華夏政府改革了商業稅制,國庫的白銀大部分都是從商稅獲取,而且華夏還有很多的國屬企業。有很多方式可以將白銀回收到政府手中,加上華夏準備推出的貨幣改革,現在董書恆並不擔心沒有銀子用。

所以,沒必要在去從農稅上摳。農稅改為公糧,也能夠將百姓地主手中的餘糧集中的政府的手中,讓政府掌握更多的資源,去對市場進行調控。

華夏的商稅並不比滿清高,但是更為細緻。滿清時的商稅制度太過粗糙,而權柄都掌握在地方手中,很容易就會導致官商勾結。普通小商人被克以重稅,層層盤剝,但是那些有背景的大商人卻可以堂而皇之地偷稅漏稅。

華夏的商稅制度卻是縱向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國稅。所有稅收都歸國家所有,地方的財政透過預算從國家獲得資金。

得益於完善的銀行制度,華夏才能夠收回所有的財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過了歷史上的所有時期。

滿清時期,要是這麼做,光是款項的調撥就可以將朝廷給累垮。

華夏將稅收工作委託於財政部下屬的稅務總局。

稅務總局在全國建立一套縱向的稅務系統。稅務機關的管理完全縱向,跟地方官府沒有任何關係。

稅務機關甚至有自己的執法機構——稅警隊。這些稅警都是從軍隊中退伍轉業,戰鬥力一點都不弱。

稅務機關統一管理各地的稅收工作,但是他們並不管錢,稅收統一由復興銀行管理。

與此同時,國屬企業的盈利、關稅、礦山森林等資源的出讓金,國屬土地的出讓金等都由復興銀行管理。另外復興銀行還負責保管各商業銀行的準備金。

這構成了華夏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

要說現在華夏境內最有錢的是誰?那麼非復興銀行莫屬了。但是復興銀行並沒有進行經營活動的權力,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政府機構。

然後,每年的預算出來之後,也由財政部整理出來交由復興銀行,由其統一撥付。復興銀行在各地都有分行。地方政府預算的錢都是從這裡出來,包括官員的工資都是從賬上劃撥到他們各自在商業銀行的工資賬戶。

預算執行監管機構負責跟進這些預算的使用情況。

而且董書恆規定,每個地方的預算必須要在年初的時候,在當地登報或者張榜公佈給百姓。

這就最大的程度減少了地方官府貪腐的可能性。

比如地方官府準備今年修建一條道路,政府撥付了多少款項,那麼在年初必須要公佈出來,希望這條路修成的百姓必然會關注此事。那麼地方官府想要偷工減料,將撥付的款項節省下來分掉,那麼就要問這些百姓願不願意了。

這種預算制度,還可以控制政府的開支,比如我現在手中沒有多少錢了,那麼就可以提前跟地方上的官府提前打好招呼,大家今年的預算收收緊。

土地方面除了農稅改革之外,還有對地主地租的限制,規定了浮動的地租政策。規定公糧全部由土地的所有者上交。公糧的比例的收成的十分之一,每年稅務機關會對地方的收成進行評估,確定每畝地所繳納公糧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