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塞上風雲(下)(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接下來的幾天,齊彬又去見了庫倫辦事大臣,這個人華夏這邊已經派人接觸過了,倒是沒啥問題。

這個庫倫辦事大臣手中沒有兵權,倒是爽快地答應了歸降華夏。

皇帝都已經投降,他一個外派偏遠之地的大臣沒有必要再做無謂的掙扎。

但是此人投降只是讓齊彬身邊多出一個瞭解漠北東半部地區情況的助手而已。

這個敏感而又關鍵的時期,最終的話語權還是要依靠槍桿子來決定。

齊彬到了庫倫的訊息,沒有辦法瞞得住。

這裡是漠北的宗教中心,商貿中心,各部基本上都有眼線在這裡。

齊彬想要在庫倫一舉拿下漠北,慶如同樣有這樣的想法。

因緣巧合,庫倫這個佛門的聖地此時風雲聚會,一幅山雨欲來風滿樓氛圍。

“這樣也好,雖然風險很大,但是勝在能夠快解決問題。”驛館之中,齊彬一邊細心地沏著茶,一邊想到。情報部庫倫站的站長張玉凡正在彙報最新掌握的情報。

張玉凡是一個長得矮矮胖胖的中年人,看起來一臉的和氣像,就跟很多口外的漢人掌櫃一般。

事實上,他明面上的身份就是一個雜貨店的掌櫃的。

雜貨店每日人來人往,客源雜而多,非常適合張玉凡開展工作。

他在庫倫已經經營了兩年。他是跟隨最初的淮海公司商隊到達這裡,那時候他還不像現在這麼胖。

那時候淮海軍也才初創,董書恆就先行一步透過商隊將自己的情報組織鋪開。

兩年時間,他身邊的圈子就是那些山西的掌櫃。在加上這裡的飲食習慣,讓他逐漸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

隨著全國的統一,很多原來的站長都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們有些人轉崗到其他的部門,還有的人喜歡上了原來的情報工作,被派出去籌建新的站點。

這些新站點很多都在國境之外,因此他們的工作更加刺激,更加具有挑戰,這些人很多就是因為迷醉情報工作的刺激感,才願意留下來。

張玉凡是個穩重派,在解決庫倫的問題後,就準備金盆洗手不幹了。

他打算經商,這些年他在漠北經營,也建立了很多人脈。

要是在口外經商的話,張玉凡有信心能夠給自己的後代留下不匪的家產。

草原和中原的經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這裡簡直就是經商的天堂。

“齊先生,您真的準備在庫倫這裡和慶如決戰?”張玉凡問道,一個人一旦想要金盆洗手,膽子就會變得特別小。他在庫倫這裡已經經營了兩年時間,可不想在最後的階段翻車。

“如何?張站長覺得這裡不適合嗎?”齊彬給張玉凡倒了一杯茶。

“這,齊先生,屬下只是擔心先生的安全。您可是總統的特使。要知道那些草原韃子可是什麼事都做的出來。”張玉凡滿臉擔憂地說道。他自認不會承認自己害怕。

張玉凡現在才明白齊彬的打算。

原本以為他只想在這裡會盟喀爾喀四部,以活佛作為中間人,說服四部歸附華夏。

頂多就是在中間夾雜一些武力上的威脅。蓄勢待的騎一旅就是這個作用。

但是現在他才知道齊彬的野心比他想的還要大,他真正目的是透過會盟將慶如給吸引過來。

齊彬相信慶如也會看到庫倫會盟的機會。如果慶如能夠在會盟之上幹掉中原的使者,那麼立威之下必然能夠收服各部。

這對於現在的慶如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現在慶如手中力量不足,與其坐等中原的軍隊來攻,不如鋌而走險,搏一把,勝了就能獲得與中原抗衡的資格。

到時候,慶如整合漠北,背靠羅剎,整軍備武,幾年之後,也許還能南下。

不得不說,慶如打了一手好算盤。但是好算盤也有落空的時候。

在鄂木斯克,中西伯利亞的總督赫里斯堅科已經集結了五萬大軍,這五萬人可不是什麼民兵組成的烏合之眾。

其中有兩萬沙俄的正規6軍以及三萬哥薩克騎兵。他們全部都是西伯利亞的精銳。

赫里斯堅科更喜歡叫他的手下軍團為“復仇軍團”。

他將手下的軍隊分成了三個部分。

南路一萬哥薩克騎兵進入哈薩克。

此時的哈薩克經過沙俄多年的蠶食,剛剛被其吞併,成了沙俄的一部分。

南路的這一萬人將在哈薩克徵募五萬的哈薩克協從軍,然後攜六萬大軍入侵清國的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