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家臣(5000+求票!)(第1/3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五月一日,戰事基本上告一段落,只有西部和北部,實在是地域太廣闊了。光是走路走完都要大半年,更不要說打仗了。

但是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解決了大部分的戰事,還是很令董書恆欣慰的。

當初董書恆就就誇下海口說,消滅滿清只是復興軍的一場武裝大遊行,現在看來也的確如此。

黃河的決口,算是一個變數,的確花費了復興軍的很多精力,但是並沒有擋住復興軍的腳步。

江寧的一幫大佬已經全部乘船到達京師,隨之而來的還有復興軍總部機關。

隨即復興軍在京師召開大會,除了前線的軍官意外,主要的官員全部參加。每個行省都至少派出五名以上的代表參會。

董書恆並沒有花心思去建立一個穩定的制度。他繼續沿用了復興軍的制度。

在他的規劃中,他不會一直在這個位子上做下去。

華夏只是他倚重的一個家。但是他不想左右華夏今後的展。

他從未來回來,自然是嚮往未來的生活。他不想因為自己改變這個未來。

他現在做的這些只是希望未來的華夏能夠少走彎路。能夠在未來展的更好。

這是每一個熱愛華夏的兒女的殷切期望。

他依然做華夏的總統,因為現在他需要這樣的權力去做很多事情。

只有擁有這些權力,他才能更快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兒。

事了拂衣去,華夏有其自己的展軌跡,他只是想用十年或者更久一些時間,將華夏的基礎打牢。

有了資本積累的華夏,才有更好的基礎。以後華夏重新走上自己的路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的坎坷。

同時,董書恆需要利用華夏的力量在全世界拓展華人的生存空間。

到了一定時候,董書恆會自動退出,他相信沒有了自己,華夏一樣會走上正途。

那時候有了世界上眾多的華人兄弟國家。華夏作為一個大國才能更好地展。

在內政方面,復興軍基本上沿用之前的制度,在總統之下設定內閣負責政府具體工作,內閣由總理負責牽頭,總理及內閣各部部長集體決策,對總統負責,總理及各部部長由總統任命。

設定復興軍總部,除了原來各個部,還增設6軍部、海軍部。軍部由總統兼任總司令,下設副總司令若干人,分別為左季高、彭玉麟、劉青南。

隨即董書恆讓劉青北派人通知各國的使節,到京師參加就職大典,為了留下充足的時間,董書恆將大典定在十一月十一日。

董書恆保留了滿清的理藩院,讓他們繼續處理藩屬國事宜。

滿清藩屬國最多時有19個,到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越南)、南掌(今寮國)、緬甸、暹羅(今泰國)、柬埔寨、蘭芳共和國(今加里曼丹島西部)以及呂宋、蘇祿(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群島後相繼消失)。

南亞地區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與拉達克(歸駐藏大臣管轄)等國。

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與幹竺特等國。

董書恆不清楚現在還有多少國家承認自己是滿清的藩屬國。就連理藩院的人都不知道。

因為很多小國離京師路途遙遠,四五年才會來朝貢一次,還有一些國家已經很久就沒有朝貢過了。

其實董書恆也知道,滿清的很多藩屬國只是充門面而已,人家只是來蹭點貢品,還不一定將滿清當作的自己的宗主國。

不過這次,董書恆還是讓理藩院派出一隊隊使節出,每支使節團隊中都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情報人員另外還有特戰隊和警衛負責安全。這樣每支使團達到了一百多人。

這些使團不光是到藩屬國邀請他們來參加就職典禮,更重要的是要探查清楚,這些藩屬國的情況。

英、法一直在南亞、東南亞拓張殖民地,原本的一些藩屬國可能都成了別人的殖民地。還有一些也許因為更換了政府,轉變了對華夏的態度。

董書恆現在就是要先摸清楚這些地方的情況。現在是1855年,董書恆不清楚英法在南亞、東南亞的殖民擴張具體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東南亞還好,復興軍在東南亞有很多農場,也有很多商業往來,大概得情況都瞭解。

南亞那邊幾乎是一無所知。駱秉章那裡已經派了一支隊伍去高原。去招降滿清駐高原大臣。

同去的還有一支在西川組建的軍隊,那裡同樣是高原,只有這些人才能適應高原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