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赴奧遠征軍(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淮海軍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效率。

董書恆對下屬的做事效率要求的方面非常嚴格。

德、能、勤、績、廉就是淮海軍官員考核的五大標準,其中的能就表現為工作的效率。

之前有一個侍從室的幹事,每天都加班加的非常晚。

董書恆瞭解到並沒有給他安排額外的工作。

只是那人白天的時候工作效率低下,把事情都留到晚上做。

還想以此在董書恆面前邀功,顯得自己工作是多麼的勤奮。

每次董書恆到侍從室的時候總能看到那個小夥子在那裡奮筆疾書。

最後,董書恆讓魏玉祥將此人調到了一個最偏遠的鄉鎮去工作。這樣他只要做給自己看就好了。

董書恆不喜歡這樣愛做表面文章的下屬。他總是告訴淮海軍的人,他們不是為自己工作,而是在為這個國家民族去奮鬥。

人做一件事情要是沒有一點點高尚的價值摻和在裡面,那就純粹是在糊弄了。

農民種田的時候都會融入一部分自己對秧苗的熱愛。更何況是淮海軍中這些官員。

他們要是純粹為了養家餬口而工作,不夾雜一點對國家、民族的愛在裡面。

那麼懂書恆可以肯定淮海軍的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

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從軍部到軍政府都緊張的動員起來。

這次的作戰距離不遠,而且浙閩地區遍佈淮海軍的勢力觸角,所以不存在冒進這樣的問題。

淮海軍所要注意的無非兩點,一是如何以最快的度、最小的損失佔領當地,清除掉朝廷在當地的勢力。

二是做好應對清廷可能會動的反擊。

1o月1o日,是一個好日子,宜征伐。

董書恆此時卻在上海黃浦江的碼頭送別那些即將奔赴克里米亞半島的遠征軍。

十艘三千噸級的大型蒸汽運輸船在碼頭上一字排開,也就是在上海這裡的碼頭,要是換一個地方的話,還不一定一次性停靠這麼多的船隻。

碼頭上站滿了送行的人,董書恆想透過這次遠征喚醒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所以做足了宣傳功夫。

社會各界都派了代表在碼頭送行。這種盛況也將透過他們的嘴傳到其他人的耳朵中。

此時,董書恆也在碼頭之上,他的身邊站著一圈金碧眼的外國人。

“總督閣下,您手下的軍隊的軍容是我見過的亞洲軍隊中最棒的。”法國公使布林布隆奉承地說道。

這次勸說清國出兵克里米亞,拿破崙三世親自對他進行了口頭嘉獎。能夠得到皇帝陛下的表揚,無疑會給布林布隆今後的政治生涯增光添彩。

“多謝您的誇讚,但是對比法蘭西的6軍,我們還差的很遠。這次到奧斯曼,我的這些手下能夠看到世界第一強的法蘭西6軍如何戰鬥,那將是他們的榮幸。”

董書恆當著英國公使的包令的面說出這些話,包令的臉色明顯不是很好看。

“我們大英帝國的軍隊無論是海軍還是6軍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包令在心中暗道。

“當然了,我們也要感謝英國遠東海軍為我們的船隊護航,有皇家海軍的護航,我想這些小夥子們一定會安全到達科威特。”這是給英國公使包令說的。

“那是自然,總統放心,在印度洋上,只要有英國海軍在的地方就沒有人乾造次。”包令非常自豪地說道。

英國人控制的印度殖民地就像一柄匕伸進印度洋,控制者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

當年法國人跟英國人也是在印度幹過仗的,就是為了爭奪這個地方,最後法國自然是輸了。

布林布隆的心中不快,但是他也沒有表現出來。

法國現在的國力確實不如英國。

尤其是現任皇帝的叔叔拿破崙一世在位的時候,幾乎跟整個歐洲開戰,使得法國的國力消耗巨大。

到現在,法國都還沒有緩過勁來,所以現在法國只能夠跟著英國人後面混。

不過拿破崙三世不會一直這樣的,他這些年在歐洲四處挑起爭端,一方面是為了改善法國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也有消耗英國國力的打算。

隨著隨行的物資裝船完畢,士兵們揹著自己的隨身裝備,排著整齊的對列在碼頭上列隊。

隨著一聲哨響,士兵們踩著跳板,一列列整齊地上船。

碼頭上報社的攝影師對著這一幕按下快門。隨著一聲鎂粉爆燃的聲音,相機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中國的軍隊終於再次踏上遠方的土地。

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老百姓看了很多的外國軍隊踏上中國的土地。

這次,淮海軍的這支軍隊將用自己的腳步,帶著大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這次出兵,除了醫療隊,還有一支戰地記者的隊伍跟著軍隊一起出。

他們將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相機,去給中國的百姓描述克里米亞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