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城市圈(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火車行駛在鐵軌之上,一路上碰到的人無不回頭矚目。

很多老實的農民都是第一次見到火車。他們可沒有閒工夫去揚州乘坐那個體驗版的“玩具”火車。

董書恆知道,最初火車只能跑到八公里每小時,還比不上馬車的度。他還知道以後火車的度會越來越快,上線在哪裡,沒人知道。

也許未來的可以乘坐星際列車,時光列車。

很快,柴油機和電力機車就會出現,火車的度還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火車還有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它的穩定性。除非是極端的天氣,不然火車都能夠正常地執行。

這也讓鐵路運輸從出現到後世一直備受親賴,即使是在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還存在列車的身影。

所以董書恆就認準一點,多修鐵路是肯定沒有錯的。

董書恆已經規劃在長江上建造一座鐵路橋。這個工程如果完工了絕對能讓全世界對華夏刮目相看。

當然了,規劃歸規劃,什麼時候實現還不一定。不過江寧到南昌,浦口經合肥到淮北在連線徐州的鐵路已經進入了下一步規劃。

董書恆希望能夠用五年時間完成兩江地區的鐵路網建設,到那時候,淮海軍或許已經統一全國。

利用現在手中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到時候就可以將鐵路鋪向全國。

鐵路和電報的覆蓋對於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也有幫助。鐵路可以將軍隊大規模地快轉移,方便了軍隊的定期流動換防,也不需要全面部署軍隊,只要在一些重要的戰略位置部署軍隊就可以了。

平時地方上只要放一些守備部隊,一旦有變就可以從這些戰略位置快支援。

這就避免了軍隊長期在一個地方駐紮成為軍閥,也可以減少地方軍隊的數量,節省軍力。將更過的軍隊掌握在中央的手中。

電報則是方便了地方上和中央的聯絡。這樣地方行政官員的權力就會消弱。很多事情都可以透過電報向中央請示。

同時,中央也可以透過電報快地瞭解地方上的情報。

電報行業讓實時的資訊傳遞成為可能,還會加快新聞業的展,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瞭解天下事。即使是偏遠的地方,老百姓也能瞭解到中央的政策。

如果漢唐的時候有電報和鐵路,那麼華夏的國土早就可以向西穩固在中亞地區,向北到達極寒之地,向南到達中南半島。

許多將士們打下的土地就是因為交通和資訊傳遞的問題而被放棄。

兩江地區的電報網路鋪設好之後,以後的電報線路淮海軍已經可以自行鋪設。

而且淮海公司麾下的電子實驗室已經和書院合作在著手研究無線電的問題。

這次徐壽的歐洲之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蒐集無線電技術的資訊和人才。這也是為什麼董書恆讓他去找西門子公司合作。

因為西門子公司不光是有這方面的技術儲備還有自己的資訊來源渠道,透過西門子,徐壽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有線電報註定只是一個過渡性的通訊技術,不過還好這些電報線路以後可以直接用來改為電話線路,並不會造成浪費。

“書恆,書恆!”魏玉珍喊醒了正在沉思的董書恆。

“啊,玉珍,怎麼了?你們怎麼不看風景了?”

“你還說,你看一下外面,這都要到站了。”

董書恆將頭探到了窗戶邊上,映入眼簾的正是遠處的運河大市場,黑瓦白牆的建築群在運河邊上非常的顯眼。

他們現在正在透過運河鐵路大橋,馬上就要到揚州站了。

揚州雖然還不如高郵有現代氣息,但是作為一座自古聞名於世的繁華之所,揚州有著自己別樣的魅力。

尤其是裝著路燈的文昌閣大街成了一個逛夜市的好去處,每天晚上都如燈會一般熱鬧。

還有那些被董書恆下令改造後開放的園林,讓這個城市融入到了花園之中。

而且自從揚州在東面建了新城之後,城內的棚戶區的居民全部都遷移了出去,他們住在城東的安置區,正好方便到工廠去做工。

這樣整個城內顯得更加的寬敞整潔。

幾所少年軍校坐落在城內,城內經常會看到穿著軍服的少年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在街道上行走。

董書恆每次在揚州的時候都會抽空去看看這些孩子,有時候還會給孩子們講講課。

這些孩子們的課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主義教育以及感恩教育。

董書恆希望他們長大以後成為熱愛國家民族以及對國家民族有用的人。

現在這些孩子還在接收基礎教育。他們中有很多長期營養不良,還要調理身體。

孩子的數量還在增加,不斷有新的孤兒被送過來。以至於董書恆準備在江寧再建立兩所少年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