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三將定計(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鮑司令的意見我同意。”林威主動說道。

“我們確實不能只在這裡等著敵人送上門來,這樣子太被動了。我覺得不僅僅要向上遊派遣小股精銳,還要將我們去年建造的那個位於三江交匯處的伯力據點給經營起來。”

“可以在靠南一些的烏蘇里江岸邊可以建造一個堡壘,這樣這個堡壘就不在俄國人的必經之路上,但是在關鍵時刻又能夠擋住俄國人的退路。”

他這樣一表態,鮑有志原本心中的一點點尷尬頓時全無。

“妙啊!”鮑有志說道。俄國人這次進攻可以算是勞師遠征,要是我們拖住他們,真的可能做到全殲。

淮海軍擁有制海權,隨時都可以從海上進行補給,即使從國內運過來有些遠,但是這裡離著日本非常近。

憑藉著淮海軍跟幕府之間的關係,要想從日本搞些物資來還是沒問題的。

但俄國人的補給卻要順著黑龍江走上幾千裡才能送過來。等淮海軍將他們的補給一斷,這五萬大軍就成了無根之萍。

三人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將決戰放到廟街來打,廟街這裡現在就是一座軍事要塞,只要敵人沒有艦炮的支援。淮海軍有絕對的把握守住廟街。

三人也做了分工,由林威坐鎮廟街,組織修築防禦工事。他還有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組織人手將廟街周圍的森林都砍掉,讓周圍變成開闊地。

鮑有志這次帶過來的一萬多俘虜正好派上了用場。

同時林威這裡還要組織生產,雖然即將迎來大戰,但是遠東這裡的只能夠種植一季。

所以必要的生產還是要開展的,廟街靠近江邊的一側是沒辦法種地了,這裡將成為戰場,但是城北還有大片的空地已經經過簡單的燒荒。

只要平整之後,將土翻過來就能成為上好的旱田。種上苞米、土豆、大豆等作物一定能有好收成。

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走到了哪裡都要將田種上。上好的土地不種田那就是可恥的浪費。

廟街這裡是溫帶季風氣候,這個季節開始吹東南風,海上的暖風被外興安嶺的山脈阻隔,形成了豐沛的降水。

這使得這裡的土地基本上都不需要澆灌。

這次碰頭會專門討論了一下種地這個非軍事話題。雖然不是軍事問題,但是這也關係著以後淮海軍能否在這裡長期駐軍以及駐多少軍隊的問題。

糧食在軍隊的後勤補給裡面始終是佔著大頭。而且如果證明這裡能夠大規模種植糧食的話,以後就可以遷移更多的人口過來。

實際上正是如此。回到揚州之後,董書恆就已經著手新一年的遠東移民計劃了。

這次他的計劃比較大。他準備從海參崴沿著海岸線往北一直到廟街修建十二座農場。

這些移民主要會從山東招募,其中有遠東守備旅的家屬。不過這些家屬肯定要安排在廟街附近。

後世闖關東的大多就是山東人,山東和東北之間註定有著一層牽連。

之所以在沿海建農場而不是沿著內6的烏蘇里江。

一方面是因為這樣不會跟清廷的勢力接觸。另一方面能夠加強華夏對這裡的控制。還有一方面是因為這樣方便透過海路聯絡,交通方便。

歷史上這裡被割讓也有一方面原因是清廷沒有實際控制這裡,現在董書恆做的就是要讓這裡滿是華夏人的痕跡。

今年第一批的移民已經乘船出,一同出的還有五艘蒸汽炮艇,這種五百噸級的內河炮艇淮海軍制造起來已經很成熟。

現在換上了新式蒸汽機後,船隻的度比以前快多了。加裝了帶炮塔的75毫米新式艦炮之後,其火力在內河作戰中堪稱無敵。

這些炮艇將沿著近海一路行駛到廟街。中途補充煤炭都由補給艦完成。

移民們會先到海參崴,然後沿著海岸線尋找方便建造農場的點。然後開始前期的建設,等待後續移民的到來。

二十萬人口對於這個時期的山東行省來說就是毛毛雨。每個王朝末期都是人多地少,人口與土地的矛盾都會非常嚴重。

移民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還有一個就是透過戰爭將人口消耗掉。

有桂中行以及第三師的暗中幫助,要達到這個移民目標並不難。難得是交通運輸以及農場建設的前期投入。

為此,淮海航運專門調配了一支大型船隊來負責此次移民工作。

至於庫頁島,董書恆準備重點開南端的阿尼瓦灣,現在那裡在建一座庫葉城。

董書恆準備將這裡建成一座小型工業城市。生產商品跟島上的土著還有南邊蝦夷島上的土著進行貿易。

另外這裡的港口也將擴建。董書恆準備以這裡為跳板,沿著阿留申群島南端建立一條到北美洲的夏季航線。

這將比從夏威夷中轉要近的多。

實際上,董書恆也是存著將沙俄在北美的地盤接下來的打算。

現在的北美基本上是英國、俄國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只是俄國人的實力最弱,只擁有北美洲相對荒涼的阿拉斯加地區。

美國人擁有北美洲最好的地盤,其次是英國,控制著加拿大。

不過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本國沒有充足的移民來源。

但是,董書恆要是將阿拉斯加拿在手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有時間,這些土地很快就會被華夏人畫滿人類生活的痕跡。

直接在北美掌握一塊土地,比單純的搞人種滲透顯然要保險得多。

如果華夏在北美有一塊合法的的領土,那麼以後到北美洲的華夏人將更加具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