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無煙火藥之父(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在大豐城的郊外有一個很大的院子,這個院子由高大的圍牆圍起來。

院子的三邊都是河道,只有一面連線外面的道路,這條道路筆直地走上三公里就是淮海軍的彈藥廠了。

這個院子和彈藥廠一樣周圍都沒有人居住,它就那麼孤零零地矗立在哪兒。

這個院子唯一通向外面的道路上有一個哨卡,士兵們荷槍實彈地在那裡站崗。

院子上面也沒有門牌,以至於遠處路過的人都不知道這裡是幹什麼的。

不過在大豐周邊還有好幾處這樣的院子,周圍也都有警衛看守。在工業區上班的人都知道這裡是保密級別比較高的單位。沒事的時候千萬不要靠近,否則就要攤上事兒了。

一個車隊順著這條唯一的道路來到了哨卡前。一名年輕的官員上前遞上了證件。

守衛哨卡的軍官看了證件後,立馬對著馬車敬禮。然後讓人搬開了拒馬。警衛們站在了哨卡兩邊目送著車隊駛向這個大院子。

舍恩拜這種被引進的學者一般會被帶到書院做一番交流。同時也是讓他們感受一下淮海軍的學術氛圍。

所以舍恩拜沒有像小克虜伯一樣被直接帶到大豐城,而是先被帶到了高郵的淮海書院。

經過一年的建設,書院已經初具規模,這個書院非常的大,以至於沒有圍牆,只在道路的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中式門樓。

門樓上面有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淮海書院”。

當初董書恆也想過用大學這個稱呼,這個詞語也並非是生僻字,只是現在的解釋跟後世的時候不同而已。

最後還是決定用書院這個稱呼,書院是讀書的地方,自然不僅僅侷限於四書五經,實際上現在很多書院都會教經世致用之學。

另外,在淮海書院中講究的是中西並舉,無論哪個學院,哪個專業都要學習國學、西學。

即使是化學、物理這樣的學科,中古代也都有很多的探索。只不過中國古人的著作中使用演繹法居多,而不像當前的西學多用的是歸納法。

兩者的教學方式也有不同,國學方面都是老師講好了讓學生去歸納。

而西學則是將原理講清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何運用。

兩種教學模式奇蹟般地存在於一個書院之中,在學生們的大腦中產生知識的碰撞。在這種知識的碰撞之中,許多新的現、新的觀點自然而然地爆出來。

透過這種交流碰撞,淮海書院不管是中國老師還是外國老師,都感覺自己在飛地進步。

像書院的一些外國老師在國內的時候也不是什麼拔尖的人才,只是掌握了很多知識,但是卻沒有太多的創新展。

但是到了書院教書之後,經常參加同中國教師之間的討論交流。這讓他們受益匪淺。

中國人並非都不研究自然科學。像徐壽、華蘅芳那樣的人也不是鳳毛麟角的個例。

只是中國人將自然科學歸納在實學裡面,而且是那種比較偏門兒的實學。雖然偏門兒但是還是有人去研究的。

舍恩拜一開始也跟小克虜伯一樣認為中國是東方的一個愚昧落後的國家。

雖然以前歐洲人都傳說中國遍地黃金。可是自從歐洲人殖民了美洲、印度之後。

他們現這些東方古國大體上都是如此,還停留在歐洲中世紀以前的樣子。

不過自從他踏上了海門港之後,就開始懷疑自己的看法。這個碼頭非常的繁忙,碼頭上停滿了正在裝卸貨的遠洋貨輪。

這個景象跟西方的碼頭大同小異。

像舍恩拜這樣的重點人員自然是由專人接待。

在海門港的招待處休整了兩天,舍恩拜才漸漸恢復了精神,像他這樣的年紀真的不適合再進行遠洋航行。

這一路上的航行,差點要要收掉他半條命。

而且,他還得跟著其他人一起學習漢語。不得不說漢語是舍恩拜見過的最難學的語言。每一個字都有好幾種含義,一個句子可以用多中方式表達出來。甚至同一個句子說的語氣語調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也不一樣。

舍恩拜作為一個學者,自認為學習能力很強,雖然他的年紀不小了,但是還沒有到大腦退化的那種程度。就這樣學習漢語還是讓他頭痛不已。

招待他的官員會說德語,這讓舍恩拜非常意外,也感到些許放鬆。至少他可以放鬆地和對方交流。

在港口的時候,那個接待他的中國官員就告訴他,他和一些學者會先到書院。進行一次交流,然後會被安排各自的工作。

舍恩拜知道這個所謂的書院應該就是指的大學,這也許是中國人對大學的特有稱呼。

看樣子自己是又做回了老本行了。王韜曾承諾過他要安排他做一個化學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