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實戰演練(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在戰場上實用的兵器就是好兵器。兵器是為戰鬥服務的,自然要以戰鬥的需要為第一要件。

一個好的兵器設計師不能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去設計兵器,而是要從士兵軍官的角度去設計兵器。

歷史上很多兵器都是有士兵或者軍官設計的,比如大名頂頂的ak47明者卡拉什尼科夫就是一名基層軍官。

為什麼士兵軍官能夠明武器呢?一方面因為他們長期使用保養武器,對武器結構非常的瞭解。另一方面這些士兵軍官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樣的兵器,並且渴望擁有更可靠更有效的兵器。

所以董書恆一直要求,兵工廠的設計師要定期去軍營裡面體驗士兵的生活。去跟士兵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去了解士兵們的想法和需求。將這些從士兵那裡收集到的資訊融入到自己的設計當中。

其實,兵工廠現在主要的瓶頸還是射藥的問題。黑火藥最大的問題不是它的推力不足,而是它燃燒後產生的殘渣對槍支的影響太大。

為什麼步槍幾百年了都停留在前裝步槍上,沒有怎麼進步?

問題就出在黑火藥射後要清理槍管,而前裝的話更加方便清理槍管。當然後裝槍的閉鎖結構難造也是一方面原因。

董書恆其實也知道一些加特林、馬克沁這樣的神器的原理。但是他一直沒有跟設計師們提出來。原因就是沒有更好的射藥,使用黑火藥定裝彈,這些快射擊的機槍只需要一會兒就會出現故障。

黑火藥產生的殘渣會嚴重影響機槍上的零件。機槍的結構又很複雜,上面的配件要比普通步槍上面多的多。

面對現實,董書恆只能先製造出一款53式栓動步槍。這種單步槍的射較慢,而且構造簡單。士兵們還能夠按時完成清理工作。

即便如此53式步槍使用黑火藥銅殼定裝彈的情況下,故障率還是要比前膛槍要高。

歷史上,正是無煙火藥的明讓火藥武器進入一個革命性展時期。各種新式的槍支、火炮在無煙火藥明後層出不窮。

離開了火炮車間,董書恆正準備離開,耿嘉又湊了過來,手中還有一個鐵傢伙。

“總統,您之前不是讓我們試著設計一款實用的鋼盔嗎?我們試了幾款,現這一款防流彈、箭矢的效果最好,要不你看一看?”

董書恆伸手接過耿嘉遞過來的鋼盔。這個鋼盔的頂部是個半球形,四周有四五厘米寬的帽簷,目測,前面要短一些,後面長一些。

董書恆越看越眼熟,這個有些像一戰英軍的mk1“農夫盔”啊。

不過,董書恆可以肯定,這絕對不是耿嘉他們抄襲的,因為英國人自己都還沒有鋼盔呢,鋼盔是在一戰的火炮洗禮下才產生的玩意兒。

“耿嘉,你們為什麼把鋼盔設計成這個形狀?”董書恆問道。

“總統我們一開始製造了好幾個款式,但是用我們的火炮做實驗,現這種形狀下,對炮彈破片的防護能力最強。”

“您看這頭盔中間實際上很淺,就是為了減小圓頂的弧度,增加傾斜度,這樣流彈滑開的機率會大大提升。”

“總統,這個樣式也是有出處的,我們的一個設計師在一本明朝的裝備圖譜上看到了明軍神機營用過一款頭盔,就是類似這個樣式。因此就試著做了一頂,沒想到效果很好。”

“明朝?看樣古人的智慧什麼時候都不能小看。”董書恆感嘆道。

“老耿,這種鋼盔你們先做兩千頂,送到部隊用看,看是否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暫時不要大規模地生產。”董書恆交待道。

鋼盔這種東西主要是用來防止火炮破片的殺傷。現在董書恆的敵人基本上裝備的都是實心彈滑膛炮。

對於實心彈,再厲害的鋼盔都沒有用處。所以董書恆對鋼盔這東西的需求並不急迫。

只不過,武器裝備都需要長時間的檢驗才能顧現問題,進行改進。

早一點研出來,就能夠早一些成熟。一步領先就能夠步步領先。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董書恆才讓兵工廠開啟頭盔的研製工作。

說完了頭盔的事情,董書恆帶著一行人在兵工廠的食堂蹭了一頓午飯,下午他們還要趕到新建的演習訓練場。

這塊訓練場靠近海邊,佔地有上百平方公里。不過這裡大多是難以改造的鹽鹼地,用來建訓練場也算不上浪費。

訓練場中模擬了各種地形,方便士兵們瞭解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要領。

訓練場的中心有一個人造的土丘,土丘中間是一個高達二十幾米的堡壘式的塔樓。

順著樓梯,董書恆一行人在作訓部部長馬宗武的引導下上了塔樓頂端的指揮中心。

這個指揮中心,主要是方便觀察演習現場情況用的。塔樓上透過旗語與戰場上的演習部隊進行溝通。

由於距離太遠,旗手都是透過望遠鏡觀察旗語。

“馬部長,開始吧!”董書恆下令道。

“是,總統。”馬宗武領命,接著對一邊的旗手喊到,“演習開始!”

旗手立即用旗語將命令傳達了出去。

“轟轟轟!”這是在模擬炮擊。實際上火炮打出的都是空彈,士兵們身邊的爆炸是預埋好的炸點。

隨著電報的建設,淮海軍現在也在很多地方用到了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