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再談(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等到第一波流民走到這裡的時候,現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個巨大營地,圍繞著原來的莊子搭滿了厚實的帳篷,這些帳篷都是用厚厚的帆布搭成的。

每當有流民到來,就有士兵過來幫他們分成一組一組,每一組都是5o人左右,這組人將擠在一個房間或者一個帳篷居住。然後每人都了一個飯盆、一把木勺。

營地裡面有一塊大空地,空地邊上支起了一排巨大的行軍灶,炊事兵在熬煮米粥。董書恆已經派人讓天津那邊向這邊運送糧食了。

同時董書恆還授權給劉錦文,將淮海軍公司海船上運來的糧食批給這些天津商人,由他們將糧食運到直隸各地售賣。

這麼多糧食進入市場很快把糧價打壓到了原來的價格的2倍左右。一些原來囤積居奇的直隸本地士紳商人受到的損失最大,他們手中的糧食很多都是高價收購的。

其實那些糧食也大都是淮海公司之前偷偷售賣給他們,目的就是要將這些人手中銀子給套出來。

現在天津的商人直接出來救市,慢慢地把糧價打下來了,可謂是賺的盆滿缽滿,雖然董書恆給他們的批價也不便宜,但是糧價是逐漸降下來的。

他們也是從1o倍價格一路把價格賣到兩倍左右。

最開始天津商人高價售賣糧食的時候大部分被本地囤積糧食計程車紳商人買去了,因為他們想繼續壟斷市場,抬高糧價。而且他們低估了這些天津商人手中糧食的數量。

因此,這次他們的資金鍊直接被海量的糧食給砸斷了。

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糧價已經跌落到了他們的成本線以下。

商場之上的規則就是大魚吃小魚。淮海公司能夠調動的資源太多,他們的商業版圖深入整個東亞、東南亞,隨時能夠調來海量的糧食以及鉅額的資金。

董書恆想整治一下直隸計程車紳、地主、商人,簡直就是動動手指頭的小事。看著直隸各州府那麼多的商人被幹的破產,天津的商人士紳在心中暗自慶幸自己跟對了人,站對了隊伍。

他們都在心中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緊緊地跟在董書恆的身後混。

董書恆在這個時候選擇丟擲糧食,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些流民的慘狀。不想再有百姓因為自己的決定而活活餓死。

再有,淮海軍一下子就讓直隸各州府的糧價趨於穩定也能夠給朝廷的人提個醒。讓他們知道淮海軍完全有能力左右京城的糧價。為談判增加砝碼。

朝廷派出的彭蘊章和杜翰二人在醇郡王的莊子也就是現在的臨時流民營找到他們的談判物件——王嘯。

看著京城之外的十幾萬流民都聚集在這裡,而且全部都能吃上飯,住進帳篷或者房子,彭、杜二人都不禁為之動容。不得不感慨淮海軍的魄力之大。

杜翰甚至親自跑過去看了一下鍋裡面的粥,確實煮的很稠,大清律令有規定,賑濟流民,粥中必須能夠站住筷子。但是這一條現在幾乎沒人能做到。

淮海軍熬的粥一看就能達到這個標準。不僅如此,這粥中還有一些海菜,讓粥中揮出一股鹹鮮味。

杜翰不禁想去嘗一下這粥的味道如何。不過礙於情面終究沒有開的了口。

“兩位大人,我們將軍有請。”這時一個警衛跑了過來。說著引導著二人還有一些隨員向莊子中間那個最大的院子走去。

這個院子是原來醇郡王的別院,雖然不是太大,但是各種房間齊全,裝飾也還算齊整。

彭、杜二人被帶到了一個正廳之內,正廳內有一個年輕的將官,一箇中年文士。

這個年輕將官就是王嘯了。那個文士是剛剛到的軍政府總理府參事劉榕。

劉榕是曾憲風的得力助手,也是他的好友,以前做過浙江巡撫的幕賓,官場上的經驗很豐富,對淮海軍的內部事務也足夠的瞭解。

這次跟清廷談判,王嘯這個小將應付的很勉強,只能幫董書恆傳傳話,讓他獨自應付朝廷的那些老油條還是顯得太嫩了。

因此董書恆安排快船回去把劉榕給接了過來。讓他來主導這次談判。

劉榕作為一個幕賓出身的舊文人,這半年來跟著曾憲風在軍政府做事,算是開了眼界,也漸漸地適應了淮海軍的這種模式。

淮海軍的做事風格跟朝廷的官府完全不一樣,講究的是簡單高效。

以前在官府做事,最重要的是平衡利用好地方上的各種勢力,官府真正自己處理的政務並不是很多。

比如收稅,基本上都是包給地方上計程車紳地主,官府只要能拿到交差的稅銀即可,至於怎麼去收,這個官府一般不去過問。

另外,官府除了稅收、捕盜、修河等事情會關注以外,很少會去管地方上的展。

而淮海軍建立的軍政府不同,現在軍政度直接將建制建立到了鄉鎮一級。

縣級軍政度下轄農業、交通、稅收、財政、民政、教育等各個部門,還有與軍政府平行的警察局、監察院、法院。

所有的行政權力都集中到了軍政府的手中,不再依賴地方上計程車紳地主。

這種模式雖然需要大量的基層官員,但是執行起來卻更加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