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人是最重要的(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淮海軍仗是打贏了,但是戰場上到處是清軍和他們胯下戰馬的屍體。

殷紅的血液匯聚成了一道道小溝,小溝流在一起匯聚成小溪。

如果從上方看去,大地上就像是佈滿血管一般,有大動脈有支脈,有毛細血管。

如果不是在戰場之上。誰看了這種慘烈的景象都會被嚇傻。

“報告總統,戰場上還有很多清軍的傷員,要不要救?”一名參謀跑過來報告道。

“救,當然要救,讓行軍醫院全力救治,不要吝嗇藥品。”董書恆斬釘截鐵地吩咐道。

實際上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董書恆並不想傷害任何華夏的子民。

在他看來,不管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名族,都是華夏民族的後裔,都是他要保護的人。

這些人口與其在內戰中消耗掉,還不如移民出去,拓展華夏的生存空間。

北美、南美、太平洋上的島嶼現在基本上都是人煙稀少。歐洲人雖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佔領了很多土地,但是他們沒有人口也沒有實力去實際開這些土地。

現在的華夏還有機會去重新佔領這裡。歐洲人用的辦法是販賣奴隸,用奴隸區開這裡。

而董書恆要用的辦法就是移民,讓華夏移民自己去耕耘這些新的土地。他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把移民送出去,在當地安下家。

另外一個就是建設一個強大的華夏,讓華夏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以後這些海外華人自己建國也好,把當地直接歸入華夏也好,都需要一個強大的華夏的支援。

這次北上,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后,董書恆會回去安心平滅太平軍。不是因為憎惡太平軍,而是因為太平軍的起義消耗了太多的人命,同時也對江南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以前他一直容忍太平軍,是因為擔心太平軍滅了之後,清廷就會把矛頭指向他們這些地方勢力。

那樣子,他就沒辦法安心展下去,過去一年,正是靠著太平軍的拖延,才讓他在江蘇安心的展,搞了那麼多過分出格的動作都安然無事。

現在形勢變化了,太平軍這顆旗子已經不重要了。

先,現在淮海軍的實力已經成型,不是清廷想動就能動得了的。

其次,太行縱隊已經將太行山根據地建了起來,這裡離著京城不遠,隨時都可以出山牽制清廷。

所以淮海軍現在控制清廷的手段多得是,根本就不需要再去利用太平軍了。

再次,太平軍存在時間越長,湘軍就越容易壯大,董書恆不希望再給自己培養一個敵人,曾國藩還在家丁憂,董書恆希望等他丁憂結束就可以讓他“退休”了。

廊坊縣城現在一片破敗,到處是燒燬的殘垣斷壁,太平軍進來了,把大家的財物全都搶了,逼著男人去守城,女人、小孩關起來做人質。

清軍打回來了,趕走了太平軍,可是當初被李開芳他們蒐集起來的財物糧食,又都全部到了勝保的手中。

勝保率領大軍離開的時候連一粒糧食都沒留下。

現在的廊坊城內,即使是大戶都成了窮光蛋。只是很多大戶在外面還有產業。那些貧民小戶只能扶老攜幼,準備離開廊坊,加入流民的大軍。

淮海軍先頭部隊到達廊坊的時候,就是看到了這樣一副悽慘的景象。

先入城的是一個追擊勝保殘兵的騎兵連。廊坊城內已經沒有任何防守力量,也不存在官府。

只有一些地痞流氓,試圖去搶劫那些一無所有的人。實在無東西可搶。那些柔弱的婦女就成了他們洩絕望情緒的工具。

淮海軍對這些人渣可不會手軟。連長一聲令下,騎兵連分成幾隊向城內巡視起來。見到行兇的暴徒一律當場槍斃。

“老丈,無需害怕,我們是淮海軍,不會傷害大家,也不會搶大家的東西。”連長看到一個老者從門口偷偷地探出頭來,觀察他們,趕緊喊道。

部隊派了一個任務給他,讓他維護廊坊的治安,同時招募百姓幫忙清理龍河南岸的清軍屍體。

淮海軍混編師的主力要馬上北上去找清廷的麻煩,沒有時間停留下來慢慢打掃戰場。

現在老百姓全都躲了起來,讓這個連長難辦了。

連長看著那個老頭沒有要出來的意思,只能使出殺手鐧。

他把自己拴在馬鞍上的乾糧袋拿了下來。從裡面拿出一包壓縮餅乾還有一罐帶魚罐頭放在了老人的門口。

“老人家,我就問點事情,這些乾糧您先拿去救急。”連長再次說道。

這次門終於開了,一個老者走了出來“你說的是真的?”說著撿起了地上的乾糧放在鼻子上聞了聞。

“軍爺,有什麼事情儘管問。”

“老人家,這城裡怎的這般景象?”

老人就把匪和清軍把城內梳理了兩遍的事情講了一遍。

這名連長聽得義憤填膺,淮海軍的軍中教育一直都是對官兵們灌輸兵民一家的親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