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復興會之論(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慧兒今天不像往日看到少爺時那麼興奮,躲在陳氏身後也不說話。

董書恆本想帶他出去逛逛揚州城,這丫頭好像還從來沒有逛過改造一新的揚州城。不過這丫頭非要跟著陳氏,董書恆看她沒興致也就作罷。

老魏在揚州的居所就在文昌閣的附近,這宅子自然是董書恆送給他的。老魏也非常滿意,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離文昌閣近。

董書恆帶著警衛拎著一堆的拜年禮來到了魏家。魏玉珍也在家中,剛才她與董書恆接到了陳夫人後就回來了。畢竟還沒過門,男女見面就已經於禮不合了,再去人家家裡就更不合適了,在未來婆婆面前,魏玉珍還是很收斂的。

書房內,老魏正在看書,他帶著一副眼鏡。他們年輕的時候夜晚看書都是在油燈下。所以古代的很多讀書人眼睛都不好。

魏源放下書,看了一眼董書恆說道“書恆,我也聽到訊息了,看樣子,我這個‘羊頭’沒辦法繼續做下去了,你想好該怎麼辦了嗎?”

“師傅,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說實話,我還真沒想好怎麼對付這個吉爾杭阿,此人是清廷的走狗死忠,不像邵燦那樣,心中還有百姓。”

“你是怕此人到江蘇後會狗急跳牆?”

“嗯,很有可能,這種人做事沒底線。”

“琦善那邊怎麼樣了,他還能撐得住吧?”

“嗨,就吊著一條命在那兒,他是腦中風,根本沒得治,但是一時也死不了。不過他身邊的人都被我換掉了。”

“一直這樣也不行啊,我是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和清廷攤一部分牌,只要保證大家不把桌子掀翻就好。”

“老夫也明顯感覺自己得身體精力大不如以前了,總要再撐兩年,等書院的學生畢業了,你就不缺幫手了。”

“但是,書恆啊,你要想好如何把這些人全部凝聚到一起。咱們書院這種模式以前從未搞過,我都不知道教育出來的學生會怎麼樣?”

“上次你跟我說的改組復興會,把她變成一個完善的政治組織。我覺得這個思路很好。我最近研究西方的政治現,現在凡是國勢強盛的國家,無不是政黨當道,君主弱化。”

“所以,我想你提的這個復興會方案是可行的。一個用政治剛領凝聚在一起的群體,總歸要比權力利益凝聚在一起的一小群特權階層要牢靠。”

“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總有失衡的時候,總有人會感到不公。最終必將會分裂。就跟太平軍一樣,他們就是以利益聯合在一起的,現在又因各自的利益而面臨分裂。”

“書恆,你要想把自己身邊的力量全部整合起來,那麼實行你的復興會方案就勢在必行。”

“師傅,你說咱們中國是實行帝制好,還是實行共和好?”董書恆突然問道。他對這個問題一直非常糾結。

“書恆,所謂的帝制和共和不能只看表面。比如法國,他們把國王趕下了臺了就共和了嗎?不見得吧。”

“再比如我們中國歷史,雖然每個朝代都有皇帝,但是真正能稱得上帝制的又有幾個。宋朝有皇帝,但是宋朝的和士大夫共天下可不僅僅是帝王喊出的口號,士大夫的權力很多時候都是凌駕於宋朝皇帝之上的。你說他們是共和還是帝制呢?”

老魏也看了很多西方啟蒙主義的書籍,知道西方民主共和那一套理論。所以他說的共和不是西周的周公時代的那個共和。

董書恆卻是認同實用主義那一套,不管形勢上如何,你能代表大多數,能夠讓大多數人出聲音,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就是一種好的政體。

“師傅,其實吧,這個事情我一直還在考慮,之前只是受你們原來的復興會的啟。我覺得一個國家政府只要能夠代表絕大部分人的利益,由大多數人決定國家的展方向,就是一個民主的政府。”

“但是國家的大部分人要想行使自己的權力,必須要透過一個組織,而這個組織要能夠代表這絕大部分人的利益。像那種幾個組織競爭上崗輪流執政的國家是撕裂的,因為他們的社會已經分裂,整合不出一個絕大部分,只能幾個部分之間不斷博弈,這樣的制度並不利於國家的進步展。”

“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他的身邊所能夠凝聚的力量和人心都是有限的。只有一個旗幟鮮明的組織才能夠無限地聚集力量。”

“因為這個組織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當做這個組織的主體,會把組織的展目標當做自己的展奮鬥方向。這樣透過組織的擴大,就可以無限擴大自己的力量。”

“但是一個組織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剛領,這個剛領要是大家願意去奮鬥的,既要貼近實際,能夠實現,又要足夠長遠,起到引領作用。”

“其次,一個組織必須有明確代表群體,要知道自己所代表的是誰,哪些人是組織所要依靠的物件。而這些所被代表的物件必須是國家內的大多數群體。”

“最後,這個組織還必須有一套嚴謹的組織制度。沒有組織制度,一盤散沙,那麼這個組織的力量也就揮不出來。”

……

“師傅,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一兩個人拍腦袋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時間的理論積累和實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