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流民東南去(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淮北的飛燕軍打敗了永城的捻匪之後,迅整合了當地的力量,部隊的數量展到了四千人,兩個團的規模。

呂飛燕按照董書恆的模式,打下一地就在當地組織修建農場,永城有很多的土地在原來的捻匪手中,正好用來修建農場。飛燕軍入住之後又打擊了一些當地的惡霸地主,獲得了大量的土地。

隨著農場的建立,當地的社會秩序迅恢復了穩定。老百姓在農場勞動,雖然暫時還沒有收成,但是淮海軍從徐州向這裡支援了大量的糧食。能夠暫時解決農場職工的溫飽問題。

每一個農場就是一支武裝力量,他們就像一根根釘子一樣穩定著當地的社會秩序。

而此時,黃河邊上的開封卻是一幅地獄般的場景。被洪水沖刷過的土地上一棵活著的莊家都沒有。

烈日炙烤著大地,原本被洪水泡的板結的土地,裂開了一條條大口子,彷彿是擇人而食的野獸向人們張開了大嘴。

家裡唯一的一點存糧也都被洪水泡爛了。百姓們苦苦等候朝廷的救濟糧,可是官府好像集體沉默了。

因為之前太平軍從河南肆虐而過,開封府現在也沒什麼存糧了,知府衙門也是有心無力。

那還能怎麼辦?

開封畢竟是久災之地,老百姓心裡有辦法。他們開始整村整村地在官道上匯聚。吃光沿途所能挖到的所有的草根、野菜。

四喜今年十六歲,跟著父親母親還有姐姐、妹妹也混在流民的隊伍中,他家本來還是一個小地主,可是洪水過後,流民把他家裡的最後一點糧食也搶光了。

四喜本想拿著爺爺留下的獵槍,把流民趕走,可是父親擋住了他,都是一些活不下去的可憐人。

看到流民中的小孩抓起他家存的紅薯,直接就就著泥土啃了起來,四喜也被觸動了。

糧食沒了,官府的人見不著,城池的城門全都封鎖了。父母只能夠帶著自己還有姐姐、妹妹跟著流民的隊伍行進。他們一路向南,大家的觀念中南方要富裕一些。

四喜跟著搶了他家的那隻流民隊伍,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村子的。大家吃了四喜家的糧食,心中過意不去,對四喜一家頗為照顧。不過這種照顧只能提現在精神上的尊重。

四喜的父親是一個憨厚的中年人,雖然四喜家是個小地主,但是也只是土地比別家多一些而已。事實上他們本質上也還是農民,也是要自己種地。

趙家能吃飽飯,倒是讓四喜去讀了幾年私塾,只是這孩子不擅長讀書,倒是喜歡四處溜達,之前他就在縣城幫人家商鋪做過夥計。

四喜還記得有個商隊說過,江蘇南邊現在建了很多農場、工廠,很容易就能夠找到一個養家餬口的行當。

“爹,我們往東南走,過商丘去徐州。”四喜對父親說道。

“娃啊,徐州那也是在黃河邊上,說不定也遭了災呢!我看還是往南去安徽吧。”

“哎,趙老爺,安徽北邊全是土匪,本來就是窮得叮噹響。俺之前逃荒的時候跟人走過一趟,那裡的人連流民都搶。”

“哎……這難道就沒活路了,什麼世道啊!”四喜的父親嘆息道,“喜子啊,你說的事情靠譜嗎?到了江蘇真的能有飯吃?”

“爹,是真的,我聽江蘇來的商隊說的,那裡建了很多的工廠,還要修河堤,需要招很多人,只要幹活的人,全都給飯吃。”

“好,那我們就先往商丘方向走,大家同意嗎?”

村中的人也都同意四喜的方案。於是,一行人向商丘而去。

到了商丘,大家看到的景象跟開封的差不多,土地也被洪水沖刷過了。

隨行的流民都開始猶豫要不要繼續前進。

“四喜啊,要不還是往南吧,這裡也遭了災,再走下去說不定連草根都挖不到了。”四喜的父親還是惦記著往安徽去。

“爹啊,您有沒有現這裡跟別處不一樣?”

“嗯?怎麼不一樣啊,莊稼也都沒了啊。”

“這裡沒人啊,這裡的流民哪裡去了?”

“是哦。”

“爹,我們繼續往前看看。”

“中!”

隊伍繼續前進,終於前方出現了一個集鎮。集鎮處事密密麻麻的人群。

“爹,你們先別動,我過看看。”

“這咋這麼大的陣仗呢?”人群中有人問道。

四喜三兩步就跑到了人群中,然後使勁擠了進去,裡面也全是人,不過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人群的中心處擺著一排長長的桌子。

桌子上擺放這筆墨紙張,還有一個個木牌子。一個個文書模樣的人在桌子後面不斷地登記著什麼。

桌子的後方還有一條很寬的橫幅,上面寫著淮海公司招工處,後方還有一排字——“一人入聘,全家管飽!”

飢餓了好多天的四喜看到這個“飽”字,不自覺地舔了一舔嘴唇。

他趕緊回頭向自己的流民隊伍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