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南洋水師(第1/2頁)

作品:《回到清朝做鹽商

董書恆是在第二天中午見到了吳鍵彰,這個人身材瘦瘦高高,長著尖尖的下巴,一對小眼睛,卻顯得極為精明。

他出身貧寒,很小就在廣州十三行充當僕役。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英語流利,頗受洋商器重。

遂積累資金,與外商貿易,逐漸致富。並開設了同順行,躋身於十三行行商之列。

第一次鴉片戰爭吳健彰憑著經營茶葉貿易,積累巨資,並投資旗昌洋行,成為該行七大股東之一。

約道光二十五年,吳健彰結束廣州的生意到上海,經營茶葉貿易、典當業等,成為上海灘的大買辦。吳積累巨資後,不斷納錢捐官,道光二十七年以白銀五十萬兩,捐得蘇松太兵備道記名按察使兼江海關(上海海關)監督的肥職。

吳鍵彰所代表的是以廣東十三行為核心的買辦商人的利益。他們所追求的是不斷地擴大和洋人的貿易活動。這些人的利益更多的是和洋人捆綁在一起。他們對於列強在中國的殖民活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作用。

董書恆知道這個人並不好打交道。跟這樣的人說話最好直接一些,因為你跟他拐彎抹角,他會比你拐的更彎,搞到最後就是啥也談不成。

“董大人好,董大人真是年輕有為!”

“吳大人辛苦了,讓您大老遠的跑過來,應該是晚輩去拜見前輩才是。”

“哎……董大人說的是哪裡話,董大人抗擊長毛,屢立奇功,保我江蘇平安,日理萬機,勞苦功高。”

……

“吳大人,我們一起去逛逛這個園子吧!”董書恆邀請到。

“下官榮幸之至。”

兩人一起向園子裡走去,彭玉麟和李存訓跟在後面。

“董大人,下官聽說大人準備在揚州新開一個大型市場,不知道上海的商人、洋行可否去置辦商埠?”

“這當然沒問題,吳大人手上還有生意嗎?”

“下官已經不管生意上的事,但是下官的族兄還管著一家洋行,做些貿易貼補家用。”

“哦,吳大人無需多慮,運河市場主要是為了保障京中的物資供應。這件事是琦善大人提出來的,長毛現在在鎮江截斷運河南段,京城的物資一時吃緊,我等作為臣子要為皇上分憂啊!”

董書恆聽出來了,吳鍵彰這是怕董書恆另起爐灶,用揚州取代上海直接與洋人貿易,那樣子就會侵害他們這些買辦的利益。

董書恆嚴重懷疑吳鍵彰這個官不是自己捐的,而是十三行集體幫他捧上去的,為的就是控制上海的對外貿易。

無論是中國商人還是洋人,進出口貨物都要走他們的洋行倒一下手。洋行什麼不做就能賺取大量的利潤。

其實最讓董書恆厭惡的是這些十三行商人是鴉片貿易的最終推手。英國人不可能把鴉片直接賣到中國的內6。他們都是用大船將鴉片運到近海。然後,這些買辦商人利用一種度極快的走私船,將鴉片運到岸上再行分銷。

另外,販賣華工的活動跟他們也脫不了關係。

一定程度上說,這些買辦比洋人更加可惡。

“董大人對朝廷真是忠心可嘉呀。”

“董大人,聽說您籌建了長江水師,不知大人是否能派水師保護東南的沿海商路?近幾年,浙江沿海的海盜逐漸增多,國內走近海的商船經常被劫持。”

這個事兒應該是真的,這些買辦大多是廣東商人,他們擁有沿海大部分的近海船隊。由於洋人的輪船越來越多,原來的一些小型近海商船都失去了生計,許多人在近海成了海盜。洋人的海船大多都有武力保護,他們一般不敢去動。近海的中國商船則成了他們的主要目標。

這對於嚴重依賴貿易的買辦極為不利,他們手中的貨物大都要由沿海的中式商船從各地運來。

“吳大人,本官其實很願意幫你這個忙。但是本官手中那點長江水師的力量還要防著長毛順江而下,而且長江水師多是舢板小艇,也不適合海上航行。”

“這……”吳鍵彰一臉的失望。

“吳大人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

“董大人還請明示!”

“吳大人可以修書琦善大人,言說海盜猖獗之事,請琦善大人聯名上書,奏請陛下下旨籌辦南洋水師。有了這個名分,我們就可以找洋人買軍艦辦水師了,今後無論是護航還是海上緝私繳匪就都不會無兵可用了。當然,辦水師的錢總督府會出大部分。”董書恆說的這個大部分其實是自己出,另外的意思是你們廣東商人也要出一部分。

“多謝董大人指點,琦善大人那邊還要董大人多多美言幾句。”吳鍵彰一直認為董書恆是琦善的人。琦善才是董書恆所做事情的幕後主使。要知道沒有後臺,以董書恆的年齡是沒辦法身居高位的。

董書恆知道這件事情從琦善那裡往上面轉一圈之後肯定會落到自己頭上,吳鍵彰是個文官不可能讓他去建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