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壞訊息傳來(第1/3頁)

作品:《三國之爭霸天下

田豐想起一件事,道“主公,遼東公孫康對目前的局勢,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再派使者,以大漢朝廷的名義,褒獎公孫康,並且封他官職。”

羅昂道“好,就這麼辦。”

河間郡,或為河間國,古代地名,中國古代郡、國名。秦時為鉅鹿郡所領,西漢初年屬張耳趙國。

漢高帝分趙國所轄的鉅鹿郡東北部置河間郡,仍為趙國支郡。高帝十二年,分河間郡西北部數縣屬涿郡。

文帝二年,漢文帝封趙王遂之弟劉闢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河間郡置河間國。文帝十五年,河間王劉闢疆薨,無嗣,河間國除為郡,並在河間郡南部設定廣川郡、在東部設渤海郡。

此時,河間郡領地不足當初設定時的三分之一。

景帝二年,漢景帝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重新設定河間國。

建昭元年,漢元帝再次廢除河間國,並改為郡。

建始元年,漢成帝再次設定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王莽時國絕。

東漢建武七年,光武帝封西漢末河間王劉邵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免除河間國,並列入信都郡。

永元二年,漢和帝封劉開為河間王,樂成國、勃海郡、涿郡設為河間國,領十二縣。

延熹元年,將河間國的蠡吾縣、高陽縣與中山國、安平國數縣設為博陵郡。

建安年間,曹操將河間國、渤海郡設為章武郡。

黃初年間,曹丕將河間國設定河間郡。

西晉時期,司馬炎再次設定河間國,並將樂成縣改為樂城縣。

北魏時期,拓跋珪再次設定河間郡,然後改為國,郡治在武垣縣,屬瀛州。

開皇元年,隋文帝廢除河間郡,設定瀛州。

大業三年,隋煬帝廢除瀛州,重新設定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

唐武德四年,唐高祖平定竇建德,廢除河間郡,設定深州。

袁紹北撤之後,讓高幹和郭圖鎮守河間郡和渤海郡的邊城——成平,防止羅昂和曹操的進攻,而自己率領大軍,退到了河間郡的治所——樂成縣。

樂城縣,西漢置縣,屬冀州刺史部,河間國。

公元前2o1年八月,劉邦封功臣丁禮為樂成侯。樂成侯國傳四世,節侯丁禮——夷侯丁馬從——武侯丁客——侯丁義。

元鼎五年,侯丁義坐言五利侯不道,棄市,樂成侯國除。

《史記·孝武本紀》裡記載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裡記載元鼎五年,侯義坐言五利侯不道,棄市,國除。

樂城縣,今河北省獻縣河城街村南,現存樂成遺址。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時,拜為曹洪為後將軍,封樂城侯。

公元231年,曹洪卒,子曹馥嗣。司馬代魏時,樂成候國廢。

成平縣,古城名。漢武帝元朔三年,置成平縣,屬幽州渤海郡,晉屬河間郡。

北魏延昌二年,曲乾固徙成平縣治於景城故城,改隸章武郡。

隋開皇三年,隋文帝罷章武郡,成平隸瀛州。開皇十八年,改成平為景城,並改隸景州。

大業三年,隋煬帝廢州復郡,景城改隸河間郡。

唐武德元年,唐高祖將景城改隸於滄州。武德四年,他將景城改隸於瀛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景城又復隸於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