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荷爾蒙的味道(第1/2頁)

作品:《少年郎之前世今生

韓愈,字退之,南河省孟陽市人,與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七位,被譽稱為“唐宋八大家”。

同時,又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被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我國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學家。

他倡導和起了“古文運動”,並且以自己的實踐,樹立起了一代別具一格的文風,並且到處傳播中原文化,從而贏得了人民的千載崇敬和景仰,更被後人尊稱為“百代文宗”。

韓愈陵園就是為他而建,始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位於孟陽市常洛路北側的韓家莊,南瀕黃河,北倚太行,丘陵環抱,古柏蒼翠,雄偉而莊嚴。

陵園的主要建築有牌樓、神道、石階、山門、饗堂、碑廊、雕塑、展廳與亭閣,氣勢宏偉壯觀。

園內共有古代石碑13通,其中的神道碑是由韓愈的門生皇甫是撰文,陳述了韓愈的平生經歷等等一些具體的情況。

墓前院內有古柏兩株,為唐代遺物,系建墓時所植,距今將近12oo年。

雖然歷經千餘年風吹霜打,寒來暑往,但是至今仍然是生機勃勃、鬱鬱蔥蔥,煥出了一幅綠意盎然,滿園春色的景象。

因其雄壯蒼勁,巍峨高大,從而被世人稱之為“唐柏雙奇”,更是孟陽市鼎鼎有名的八大景觀之一。

近些年來,數位最高領導人先後到韓園視察,給韓園以極其高度的評價。

雖然這裡沒有莫源村各種的遊藝專案,顯得單調致極,但是其寧靜輕鬆的氛圍,倒也是更適合初次相識,急需進一步瞭解與適應的一對新人。

步入韓園的大門,猶如邁入了豐厚淳樸的文化聖地,這裡有千年未解的韓墓怪棗之謎,有著中原最大的天外來客巨型隕石,還有譽名中外、生死相依相守的唐柏雙奇……

如果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那自然就是一步一個奇景,一景一段故事,一個故事一種趣味。

置身於園林,綠蔭叢叢,花草林立,高臺厚榭、雕樑畫棟,極具濃厚的文化芳香撲面而來,無不展示著出韓園歷史的文化底蘊。

經過牌樓、走過神道、邁上石階、步出饗堂後,兩個人來到了位於最陵園最後邊的韓愈墓冢處。

墓冢高十餘米,長寬各有二三十米,可惜的是當年沒有找到韓愈的屍,這裡只是一個衣冠冢。

衣冠冢是一種象徵性墓葬,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重要貼身物品,從而代替遺體下葬。

韓愈生於公元768年,那一世自己名叫林水源,當時已經年屆七旬,而當韓愈正當年時,自己卻處於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因此,無緣相識。

站在墓冢,沈靈虔誠叩拜,以表對韓文公的尊重與緬懷,之後隨之也想到了,自己當初為程燕而建的衣冠冢。

那些年,遍尋全國各地,都沒有找到程燕及女兒,臺元中只好在兩個人第一次相遇的山洞旁,找了一個清靜的地方。

以程燕穿過的衣物代替屍,進行墓葬,以求入土為安。

當然,也是為了自己日後方便的時候,過來祭拜與懷念。

是啊,提到祭拜,上一次祭拜至今,又是幾百年過去了,如今,自己決定與徐丹牽手人生,也該找個機會前往那裡一趟。

當面告知程燕,希望能得到她的原諒與理解,希望她在天堂裡能夠祝福自己。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面對死者的離去,人不能總是太過悲傷,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重要的是要珍惜當下要活出自我,讓逝者安心,不辜負逝者的託付與期望。

從這個角度來說,程燕應該會理解自己,也會接納徐丹。

站在衣冠冢前,沈靈有些走神,久久沉溺於自己的思緒中……

而不曾想,一旁的徐丹卻是找了個空地,拿著一邊拾起的紅磚塊,在地上寫著字。

許久之後,收斂心神,沈靈便好奇的走了過去,低頭一看,是一個靈字和一個丹字。

只是靈丹二字緊緊挨在一起,在靈字正中間的那一橫,和丹字正中間的一橫,被徐丹巧妙的連在了一起。

更為有趣的是,靈字最下邊火字部的一捺和丹字左邊的一撇也被連在了一起。

沈靈一下子就被逗了“丹兒,你這是手拉手相互擁抱的意思呢?還是丘位元之箭一箭穿心的含義呢?”

沈靈如此曖昧一問,徐丹臉色一紅,少停,這才低聲嗡嗡一句“丹兒希望能與叔叔永遠肩並著肩,手牽著牽,共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