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頁(第1/2頁)

作品:《炮灰真世子科舉逆襲+番外

還有的史學家發影片,抱著史書淚流滿面,“說好的史書嚴謹呢,怎麼能騙人呢?”

“有沒有可能,負責記錄歷史的史官,也被矇在鼓裡呢。”

說的好有道理,現代史學家們很快就樂觀起來,別的不說,他們起碼還知道了真相,可是之前的前輩,連真相都不知道。

“要說文帝時期,最令人遺憾的,可能就是和吏部尚書白承耀漸行漸遠的事吧。”

看到這條評論,不少人都沉默嘆息。

“《上元縣送池雲亭之柳江》, 這首詩中的池雲亭,就是後世的文帝,那時候文帝還只是一個科舉考生。”

“詩的作者, 則是文帝后來的吏部尚書白承耀,他是文帝微末之際就相識的友人,也是文帝登基之後的肱股之臣。”課堂上, 老師正在給學生們做閱讀理解。

講到這首時,心中難免唏噓,為詩中的兩個人。

“這首詩是文帝和自己吏部尚書友誼的象徵,彼時他們的友誼還很純粹……”

“那老師, 文帝和吏部尚書兩個後來怎麼樣了?”學生們好奇道。

“後來啊, 兩人漸行漸遠……”

“為什麼?”學生們好奇道。

“因為政見不同, 那是文帝執政中期發生的事,也是那件事,徹底的改變了當時朝廷的格局。”老師道。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學生們一聽有八卦,來興趣道。

“是關於科舉改革的事,不同於文帝初期那種小打小鬧的變革,文帝中期的科舉改革,直接覆滅了當時的科舉體系。”

“我們現在學習好的人,以後能找到好工作,掙更多的錢, 而以前的文人, 更加值錢, 那時候文人晉升渠道是科舉,一旦科舉有成, 朝廷就會給他們發錢發地, 還會給他們官做, 可是就在文帝中期,他把那些讀書人的福利收回了不少,他把土地摺合成了錢,不再給文人們發地。”

學生們不解,“換成錢不好嗎?”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兩者可能沒什麼差別,可在當時,工業革命才剛剛萌芽,人們還無法擺脫對土地的桎梏,對於那時候的人們來說,土地就是人們的命根子。”

“哇,那文帝動了那些文人的命根子,他們沒跟文帝拼命嗎?”

饒是學生們不懂政治,也知道文帝此舉有多招人恨,“文帝后來沒被人打死吧?”

“……當然沒有,那時候的人們反對歸反對,但敢衝文帝動手的人,基本沒有,因為那個時候兵部已經研發出火統。”

“哇,好酷啊,果然拳頭才是硬道理,要是沒有武力,科舉改革絕對不可能成。”

“然後呢,那些文人害怕火統的威力,都捏著鼻子認了嗎?”學生們來精神道。

“沒有,論武力,當時的文人不是文帝的對手,不過他們也有應對的辦法,那就是集體辭官。”

文帝想要回收的不止是文人手中的地,還包括官員們的地,官員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當時百官為了逼迫文帝收回成命,紛紛辭官回鄉,曾一度讓當時的朝廷缺失了六成官員,讓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險些癱瘓。”

“那最後是文帝贏了還是百官贏了?”

“最後是百官們輸了,文帝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大面積罷官妥協,他直接在民間釋出召令,大肆選拔女官,這政策一出,當時的文人們全都傻眼了。”老師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