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第1/2頁)

作品:《炮灰真世子科舉逆襲+番外

從知道帝王的態度以後,池雲亭就避免在帝王面前提起這個話題,畢竟還不是明面反抗對方的時候。

好在朝堂事多,帝王日理萬機,也沒多餘功夫操心池雲亭的瑣事。

沒過幾日,就有三皇子一派的官員站出來,向帝王湊請,請封太子一事。

“陛下,太子之位事關江山社稷穩固,還望陛下早日立下太子。”三皇子一派的官員慷慨激昂道。

一看自己人出列,三皇子不由微咳一聲,無聲的挺直腰板。

四皇子一派的官員臉色大變,帝王真要冊封太子,也只會在三皇子和五皇子挑,四皇子在朝堂上的勢力還是太單薄了,對他們來說,現在湊請帝王冊封太子,對四皇子處境著實不妙。

至於池雲亭這個寧王,在三皇子一脈的官員話落後,不少人都隱晦的看向池雲亭,池雲亭示意他們稍安勿躁。

池雲亭一脈的官員心裡急得不行,可還是強行按耐住,他們不明白寧王為什麼不讓他們跟上,這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現在整個朝堂,就池雲亭這個寧王風頭正盛,三皇子和四皇子都還沒有封王,池雲亭已經遠超他們一大截,帝王真要冊封太子,舍寧王其誰?

他們都身處局中,並沒有注意到龍椅上的帝王臉色微變。

池雲亭則微垂著頭沒有抬眸,不過縱使他看不見,也清楚帝王心裡並不樂意提起這個話題。

說句難聽的,帝王真要有心,只會比朝臣們更操心江山社稷的穩固,帝王真要想立太子,還用得著朝臣們催?

帝王之所以沒主動提過立太子一事,無非就是他本人不想立太子,而那些選擇站隊皇子的官員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帝王看著下方心思各異的朝臣和兒子們想到。

無論他願不願意,從當年池雲亭幾個入朝堂之初,帝王對今天的一幕就有所預料。

只是帝王本來還以為最先跳出來的會是池雲亭陣營的官員,卻沒想到是三皇子,這倒也符合三皇子性格,畢竟這些年他最疼愛的就是他和池雲亭,太子之位也只會在他們兩人中產生。

帝王不動聲色,“不知諸位愛卿可有太子人選?”

“回陛下,臣舉薦三皇子,三皇子為長,陛下當立三皇子為太子。”三皇子一派的官員道。

池雲亭身後的官員上前一步,道:“身為太子,自然是能力更重要,要不然立長,三皇子也不是最長的皇子。”

帝王真要決心立長,那年齡最小的池雲亭無疑優勢很小,他們身為寧王的人,自然要為寧王爭取。

“回陛下,臣推薦四皇子。”兵部尚書心一橫,上前一步道。

只可惜朝臣支援四皇子的人太少,兵部尚書的聲音被淹沒,這著實讓兵部尚書尷尬。

帝王不由看向向來安靜的四皇子,心裡微不可見的搖了搖頭,按理來說,要想平衡朝堂勢力,立勢弱的四皇子最好。

可是朝臣們也不是傻子,他要真立四皇子,難免會被朝臣們看透心思。

再說他心裡也從沒考慮過四皇子這個兒子,心裡的人選也的確只有三皇子和寧王。

如果是在他彌留之際,帝王可能很快就會抉擇出來,可問題他現在不是啊。

帝王膝下最大的兒子也不過二十多,還不到三十,這說明帝王年紀還不到五十歲,正值壯年。

這時候提議帝王冊封太子,就跟直接往帝王心上捅刀子差不多。

要知道太子和一般的王爺皇子不同,皇子和王爺入朝堂,也只是臣子,為帝王辦差,可是太子不同,太子是半君,是能在帝王活著就能分帝王權柄的。

所以立太子並不只是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