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第1/2頁)

作品:《炮灰真世子科舉逆襲+番外

最重要的是,這些順序從前到後,並非平行,而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格物,有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的意思。

致知,達到對格物完善的理解。

正心,指端正一個人的心性,聯絡上下文就是,學會道理以後,端正自己的心性,而不是泛指。

誠意,誠懇的態度,用於學習和為人處世,態度誠懇,真心實意。

最後,修身,是對前幾個詞的總結,格物致知,指文化涵養;心正誠意,指處事態度,是一步步提高自身品德的辦法。

除此之外,格物致知在古代還有科學的意思,就像之前正試的考題,飛梭織布機和豎紗錠紡線車,也被歸為格物。

從格物到修身,這都講的是人如何提升內在,等到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講外在,屬於兩個部分。

總的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品德提高,才能把家裡整頓好;家裡整頓好了,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自然能天下太平。

層層遞進,由內至外,從個人到周邊,從小我到大我,從品德到治國。

而在座的考生裡,現在有誰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水平?一個都沒有。

所以這道題的本意並不是讓考生達到聖人的階段,而是讓考生捫心自問,這八個條件,自己達到了哪一步。

當然後面幾個完全可以忽略,因為只有當上官員才有資格治國、平天下,那對還是童生的眾人都太遙遠。

而池雲亭又能做到哪一步呢?

想了想,池雲亭目光落到“齊家”上面。

其他考生也大都選擇從“修身”“齊家”破題。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考生,他們已經經歷過“齊家”這一階段,自然有不少屬於自己的“齊家”經驗。

再說要是選前面幾個破題,考官覺得自己還沒修養好德行怎麼辦。

池雲亭選擇從齊家破題,畢竟真要說起來,池雲亭的人生經歷也算豐富。

三歲之前,池雲亭跟著叔父生活,學會一些基本技能,三歲以後,池雲亭成為孤兒,開始踏上科舉之路。

如今池雲亭已經八歲,距離他三歲啟蒙,已有五年時間。

都說“十年寒窗苦讀”,池雲亭如今也算是進展到一半。

修身、齊家,自然重點落在慈幼局上,寫的時候池雲亭想起慈幼局的大家,又想起三歲前過的生活,未來他和身邊人一定能越過越好的,齊家就是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和目標,他正在努力的路上。

至於治國和平天下,池雲亭連碰都沒碰,因為現在的他還沒有那個資格,在自己範圍內做好事情已經夠不錯了,就他這年紀,真要展望什麼遠大的未來,就太假大空了。

等在草稿紙上寫完,池雲亭看向詩的題目,居然是一首邊塞詩。

邊塞遠在北方,對內陸的文人而言,並不是一個熟悉的題材。

不過像這類詩一般都會約定成俗的鼓舞士氣,都不會往衰處寫,尤其現在還是科舉期間。

邊塞詩可寫的題材很廣,軍民、敵友、勝負、戰爭與鮮血,甚至是環境,池雲亭糾結的是該從哪一點入手。

而其他文人就沒他那麼幸福的煩惱,因為對很多文人而言,邊塞是那麼的陌生。

他們是南方的文人,至今連北方都很少去過,就更遑論更北邊的邊塞。

池雲亭腦海中正胡思亂想著,突然想起家裡百夫長那條失去的腿,還有百夫長告訴虎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