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驛站變革

作品:《大明太子我的隱藏人格被老朱揭曉

“殿下,陛下請您晉見!”

朱高熾聞聲抬頭,一眼認出是皇祖父的親信宦官。

“有勞公公,不知陛下召見所為何事?”

朱高熾從小王子們中間走出,淡然一笑。

估摸著時間,皇祖父應還在批閱奏章,此刻派人來找他,想必是有難解之題。

“稟殿下,陛下已看完您的信。”

朱高熾立刻明白,是自己關於驛站改革的提議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此次召見必是為了深入探討。

於是,他跟隨宦官,邁向奉天殿。

小王子們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滿是不甘,但這是父皇的命令,他們無法違逆,只能在原地抱怨幾句,以抒心中不滿。

走向奉天殿的路上,朱高熾腦海中響起了一個聲音。

“朱世子,你昨晚構思的驛站改革,真能行得通嗎?”

“當然,孔明先生應該已在我的思緒中看到了藍圖。”

朱高熾自信地回應,提問者正是歷史名臣諸葛亮。

\"起初,我察覺朱公子的構思與我昔日構想的木製運輸工具頗有相似之處,然而細究之下,這驛站改革方案實則更為簡便。但朱公子難道不憂慮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嗎?\"

諸葛亮深思片刻,表達了他的疑慮。

\"諸葛先生有何見解,不妨直言無妨。畢竟一個人的智慧有限,若能得先生助力,此法的推行定能事半功倍。\"

朱高熾見慣常寡言的諸葛亮開口,內心不禁略帶興奮。這段旅程中,他們不斷交流思想,使驛站與物流逐步融合,以適應如今的大明需求。

然而,仍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謹慎對待。改革驛站運作方式初期需大量投入,需朝廷資助。涉及國庫開銷,必然會有保守派官員反對。新模式一旦啟動,收益將持續流入,但大明尚處手工記賬階段,防止貪腐至關重要。

朱元璋是極少數痛恨貪腐的帝王之一,對此必定高度重視。因此,要讓這個模式順利執行,他必須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

朱高熾正思索之際,已不知不覺來到奉天殿前。還未踏入,抬頭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驚訝。

只見數位身著紫袍的官員整齊地立於殿內,似在等候他的到來,陣勢堪比早朝。四部尚書在列,其餘不識官員應是各部的少卿。

\"熾兒,快進來!\"

見孫子愣在門口,朱元璋微笑,招手示意他走近。

爺孫倆的表現如同尋常家庭,令在場官員深受觸動。

\"這孩子,恐怕尚未適應這樣的場合。看來日後得讓他慢慢習慣,或許可帶他參加早朝呢?\"

朱元璋暗自思量。

聽見皇祖父的聲音,朱高熾才回過神,行禮道:\"孫兒參見皇祖父!\"

朱元璋曾說,他們爺孫間不必拘泥儒禮,但在群臣面前,還需顧及皇家尊嚴。

見他行禮流暢無誤,朱元璋笑容更甚:\"免禮,過來爺爺這邊坐。\"

他挪出龍椅的一角,輕拍那柔軟的明黃色墊子,滿是疼愛。

然而朱高熾明白,若真坐下,只會引起朝臣的戒備,於是他緩步走到御案邊。

朱元璋見狀並未強迫,只問:\"上書房的學習進展如何?\"

\"稟陛下,學業雖無甚困擾,卻略感乏味。我更偏愛馳騁疆場的快意生活。\"

\"嗯,很好。看樣子過些時日,你便無需每日苦讀了。你與你皇爺爺一樣,坐不住,不過你還年輕,待你長大,有的是機會在軍中磨礪。\"

皇帝的舉止與親和的言談在朝臣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儘管他們表面不動聲色,內心已是波瀾壯闊。

太子去世後,皇帝的面容似乎只留下了冷漠,何時能再見這般和煦的微笑。

燕王世子果非凡俗之人,朝臣們不禁暗自驚歎,漸漸恢復冷靜後,他們開始謀劃。

如今儲君空缺,有膽識的大臣在朝堂上直言詢問,而他們這些膽小的,只能私下揣測。

憑藉多年官場經驗,皇帝對燕王世子的親近,無疑揭示了他們長久以來的猜測。

尤其對六部的官員來說,這無疑讓他們卸下了心頭重負。

\"熾兒,你可明白為何召你至此?\"

朱元璋笑容滿面地問道。

\"孫兒明白,自然是因驛路改革之事。\"

朱高熾坦誠回應,朱元璋見狀點頭,對朱高熾的印象更為改觀。

在朝堂上,必須展現出毫不猶豫的氣魄,一旦臣子察覺到猶豫,必然會影響他們的態度。在群臣面前不露怯,是為帝者的必備品質。

\"眾位大臣,熾兒便是提出此法之人,有何疑慮或建議,但說無妨。\"

朱元璋微轉身體,面向六部官員。

朱高熾則深深吸了口氣,假使有朝一日登上皇位,必將面對這些人,提前鍛鍊並非壞事。

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才能稱為真理。儘管與諸葛亮一路討論,朱高熾仍覺得計劃尚有不足,或許與眼前官員探討,能找出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