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三千年鳳台始成縣

作品:《裂陽殘血

其實西門是李問道特地留下沒有攻打的,一來是擔心困獸猶鬥,狗急跳牆,對方來個玉石俱焚,這城裡還是有著幾十萬百姓的。雖然裡面有很多是淮夷風姓家人,但是,他們畢竟屬於一般百姓,李問道也不想讓他們跟著一起毀滅。

二來,李問道故意網開一面,也就是希望風家逃脫的人能從西門跑出去,這樣他們找風列報信也更便捷些嘛。李問道接下來還有更精彩的大餐等著風列,風列不除,淮夷難平。

這邊,朱厭巨大的身體終於被一堆廢墟給阻停了下來,這傢伙顯然被激怒了,從一堆堆廢墟里爬起來後,接連朝著黑漆漆的天空嘶嚎了幾聲,強烈的聲波震的遠處的秋葉紛紛墜落,有些房舍的陶土瓦片都崩裂開來。

那朱厭邁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轟隆地朝著這邊走過來,真是氣勢極怒,幾丈寬的血盆大嘴裡不斷地往外冒著陣陣熱氣,邊走還邊拍打著自己強壯的胸膛。這廂邊,小鯤、老闢他們也做好了準備,幾人也都明顯感覺到這貨不好對付。

就在此時,朱厭的眼前十幾丈處,有靈光一閃,只見半空中忽就多了一位妙曼的粉衣佳人,林月瞳終於堪堪趕來。

“朱厭,你本是上古神獸,緣何來此世間參與凡塵之事?”

林月瞳的聲音依舊軟軟糯糯的,可那朱厭的反應可就不一樣了。龐大的身形硬生生地就停了下來,磨盤般大小的一對兇眼立刻就變得溫順起來,“轟隆”一聲,朱厭跪倒在林月瞳腳下。

“聖女,他們欺負我,我要吃了他們。”

破鑼般粗獷的嗓音,出委屈萬般的聲調,讓人聽起來甭提有多彆扭了。

“好了,我都知道了,你自去吧,這裡不該你來了。”

林月瞳此時蓮足輕踩一朵七彩祥雲,靜靜地立在朱厭十幾丈遠的半空中,臉色柔和卻又有些沉肅,只是她的語氣明顯不容置疑。

“哦,好吧,我去了。”

說完,那朱厭眼角瞟了一眼遠處的小鯤和辟邪,黯然轉身騰空而去,只三兩下,龐大的身體就消失在高空之中。

“這麼兇狠的傢伙,怎麼這麼聽你的話?”

“你以為都像你,就知道欺負我,也不聽我的話。”

“我,我幾時不聽你的話來?”

李問道有些無奈,這丫頭撒起潑來,跟凡間女子就沒區別,一樣的不分場合,兄弟們可都在看著呢。

“你自己看看那邊。”

順著懷裡佳人玉手所指,李問道這才注意到,剛才朱厭的身體被小鯤猛地一擊,龐大的身體竟然撞出了內城,不僅風家內城被它壓塌,還連帶著附近的許多民房一塊遭到毀滅。

戰爭,從來就不能真得秋毫無犯,從古至今,只要戰事一起,百姓必定遭殃。

“唉,大意了,這是我的罪過,我會好好安撫他們的。”

“算了,你知道就好。知道我為什麼不去與九天師姐爭鬥,反而躲起來嗎?我就是不想因為一己之利,弄得天塌地陷、生靈塗炭的。”

月瞳轉身看向抱著她的李問道,伸出一隻玉手輕輕撫摸著哥哥的下巴,“哥哥,我回去了,你好生讓人把這裡安撫好,莫要讓人隨意殺生。”

“放心吧,哥哥有分寸。你回去吧,在家等我。”

“嗯,那我走了。”

李問道只覺得懷中一空,渾家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想來她應該已經到家了。

朱厭一走,戰爭也就結束了,這裡的風家軍再無鬥志,紛紛投降。李問道命令敖丙幾個趕忙傳達他的將令:“受降;絕不隨意殺生;安撫城中百姓,否則殺無赦。”

楊家軍向來不好戰,也絕非風家軍那般的嗜血,城中百姓基本沒有受到多大的騷擾。

攻下一座城池簡單,做好接收的各項事宜就麻煩許多,李問道一直忙到第二天天黑才回到臨時租住的院落裡。人還沒進門,一陣肉香味就傳了過來,李問道推門進屋,看見木榻的小桌上已經擺上了幾樣熱氣騰騰的菜餚,穿著圍裙的月瞳碎步跑了過來,“你回來了,看看,我可是忙活了一下午的,嚐嚐可好吃?”

李問道笑著坐了下來,拿起筷子就夾了一塊肉放進嘴裡,邊嚼邊說道:“這麼賢惠,為夫心裡好忐忑的?”

“你忐忑什麼呀?”月瞳撅著小嘴看著滿口流油的郎君。

“怕你飛了呀,嘿嘿。”

“我往哪飛呢?身子都被你霸佔了。不準喝太多,就這一壺。”

第二天上午,李問道再次來到城中辦公的地方。從今天開始,鳳台就算是大商的直屬領地了,雖然報請大王的奏摺剛出,不過想來受受也不會拒絕,平白多了一大片中央直屬領地,而且還是水草風貌、氣候宜人的糧倉,殷商朝廷何樂而不為。

當然也有人擔心能否守得住鳳台,畢竟這裡可是風家經營幾百年的老巢,楊天佑便是其中之一。打走了滿心疑慮的楊天佑和幾位楊家長老,也快到中午了,李大夫就回家吃午飯去了,他和月瞳都堅持一日三餐。

轉眼又是幾天過去了,大王的詔令終於來了,從今天開始,鳳台就算正式成縣了,管轄範圍涵蓋周圍方圓三百里的廣大平原和丘陵,而李問道則是第一任縣尹。當然,詔令上對楊家及楊天佑也是給予了極大的讚譽,只是尚未提到封誥之事。這份詔令是完全按照李問道的意見下達的,楊國封誥的事宜,李大夫覺得應該在徹底平定淮夷地區之後,現在不必急著封誥。

距離鳳臺縣城西北三百里的穎沙河,有一片灘塗,春夏季雨水充沛時,穎沙河氾濫,形成河泛區,秋冬季之後,在陽光持續照射之下,原本的灘塗乾涸,形成堅硬的路面,河面也大幅度變窄,大隊人馬若是自北南下,這裡是最佳的渡河地點。

這一日,穎沙河北岸來了一支數量龐大的騎兵隊伍,看那人困馬乏的情形,應該是經歷了數日的急行軍才到此地。大隊人馬來到穎沙河北岸並未立即渡河,而是就此紮下了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