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女主的堂妹 第10節(第1/2頁)

作品:《穿成科舉文女主的堂妹

不過,今天乙班上儀態課的人不多,像孫美香等四個小夥伴都不在,她們都是去年年初進學的,去年已經學過儀態課了,也都透過了儀態考試,所以她們現在在學的是八雅的其他才藝。

故而,學儀態的只有顧靈等幾個乙班新來的學生。幾個新來的學生沒有同顧靈說話,顧靈自然也不會主動和她們交流,畢竟年齡的差異擺在眼前,七八歲的孩子和十幾歲的孩子,真說不到一塊兒。

好不容易熬到儀態課結束,顧靈回課堂收拾東西,孫美香等人已經在學堂裡等著顧靈了。小夥伴們是需要一起進學、一起下學的。

五人結伴出了私塾,顧靈就聽到顧奶奶的叫聲了:“乖寶。”

顧奶奶早早就在私塾門口等著了,學生進學期間,家裡人不能進私塾,所以顧奶奶只能眼巴巴的在門口看著,好不容易看見寶貝孫女出來了,她鬆了一口氣。

“奶奶……”顧靈上前幾步,“奶奶您怎麼來了?我這麼大了,自己會回家的。”

顧奶奶慈祥的笑道:“奶奶這不是擔心你嗎?”

顧靈嘟著嘴抗議:“奶奶,私塾裡像我這麼大的人都沒有家人接送的,您來了,要是讓人知道,我可沒面子了。”實際上,顧靈是不想顧奶奶每天來回這樣累,左右從私塾到家裡不過半刻鐘,按照現世的演算法就是十五分鐘,也就是說大概一公里多一點的路。

顧奶奶聽顧靈這樣說,也不敢讓寶貝孫女沒面子,只能寵溺的道:“好好好,奶奶聽你的。”實際上老太太則心想,下次來的時候,她就躲在角落裡看著,別叫孫女發現了。

“顧家姐姐……”樓心月拎著一個小籃子過來,“顧家姐姐這是你家長輩嗎?”

顧靈趕忙道:“樓妹妹好,這是我奶奶。奶奶,這是樓心月妹妹……”同時,她又介紹了其他過來的小姑娘,“奶奶,這是孫美香、這是呂馨、這是鍾敏雲,四個妹妹是都是我的同窗,她們今天在學堂裡非常照顧我。”

顧奶奶一聽是寶貝孫女的同窗,又在學堂裡很照顧寶貝孫女,趕忙露出滿臉褶皺的笑容:“你們真乖,謝謝你們照顧我們家乖寶。”在顧奶奶心裡,大概顧靈比這四個小姑娘還要小。

孫美香等人自然客客氣氣的:“顧家奶奶客氣了。”

接著,樓心月把手中的小籃子給了顧靈:“顧家姐姐,這是布料和棉花,勞煩你幫我做小兔子,這裡還有一包點心是謝禮,請你不要同我客氣。”

顧靈也沒有拒絕:“謝謝樓妹妹,那我不客氣啦。”雖然年齡有差異,但她們也是同窗,同窗之間禮尚往來,她就沒有客套了。

和小夥伴們分開之後,顧靈挽著顧奶奶的手回家了。

顧奶奶好奇的問:“乖寶,樓小姑娘是咋回事啊?”

說到這個,顧靈也正有想法跟顧奶奶說:“奶奶,學堂裡的同窗很喜歡我這個小兔子,有四個同窗跟我定了……”她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自己做了小兔子的成品去賣,能賣錢嗎?”如果能掙錢,顧奶奶就不會再算計大房了,那些分給大房的田也不用如此算計的留給弟弟。

顧奶奶一聽:“這……要知道布料還好,可棉花是金貴貨,一斤棉花要一百文,這拿棉花做小東西來霍霍的話,有人買嗎?”

顧靈道:“有錢人家的姑娘自然是要的。”

這會兒的棉花很貴,因為棉花還沒有普及,一斤棉花要一百文。

顧靈記得在現世的歷史裡,棉花是南北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但那個時候是在邊疆種植的。後來又在宋朝的時候傳入內地,但沒有普及。真正普及的時候是在明朝,是在朱元璋皇帝的強制下才推廣。

不管是玉米、土豆還是番薯,再加上棉花,說起來,都是在明朝時被極其重視,而目前的象國拿現世的時間來推算的話,大概還沒到明朝那個時間。

“奶奶,咱們老百姓家裡有種棉花的嗎?”

顧奶奶道:“飯都吃不飽,地裡種糧食都嫌不夠,哪有地種棉花的?”

顧靈一聽就明白了,因為老百姓把糧食看的比命還重要,所以不捨得拿地種棉花,也因此,目前象國可能沒有人家種棉花,那麼棉花是從邊疆來的,所以棉花才貴。

進口的東西能不貴嗎?

顧靈沒有說服顧奶奶種棉花,畢竟原主是個不懂庶務的人。但是說服顧奶奶做小掛件倒是可以試試:“奶奶,那我們做幾個小掛件試試嘛,一個小掛件就那麼一小團棉花,本錢也不貴啊,如果鋪子裡不收,我拿去賣給同窗們,帶時候賣了錢,就可以給奶奶買肉吃了。”

顧奶奶聽著寶貝孫女想給自己買肉,心裡一陣舒服,她算了算,小掛件的確本錢不高,一小團的棉花半兩都不到,也就是說用不了三文錢,別看一斤棉花要一百文銅板,但是棉花輕,所以量多。

顧靈又道:“奶奶,我也不能只有一個小掛件嘛,就算沒人買,我拿來搭配也是好看的,您就答應我吧,奶奶……”

“行行行……”顧奶奶最受不了顧靈撒嬌了,“今兒身上沒帶錢,明兒我去買布,買棉花。”

“奶奶最好了,我以後會好好的孝順奶奶的。”顧靈趕忙嘴甜的道。

“你喲……”

顧靈偷偷的笑,看著老太太無奈的樣子,她也有些感嘆。顧家分開了,和顧蘭的矛盾最起碼沒有加深,帶著老太太離開桃水村果然是對的。不然老太太留在桃水村,沒事情做的她又要把眼睛盯在大房上了。

第18章 鍾敏雲

祖孫倆高高興興的回到家,顧靈看到四間側房已經造好了,樓下兩間、樓上兩間,每間都有窗,窗是開在自家院子裡的。

顧靈好奇的把四間側房看了個遍,房間雖小,但起碼是獨立的房間,顧靈心裡有了算成,四間側房,兩個弟弟一人一間、杜嬤嬤一間、爹孃一間。倒不是顧靈不捨得把自己的房間讓出來,而是有顧奶奶在,她讓出來了,兩個弟弟和爹孃也不敢住。

顧奶奶的想法和顧靈也差不多:“等房子晾一晾,尋個機會把鎮上的事情跟家裡人說一說,日後你爹孃和弟弟來鎮上也有個去處。”

顧靈趕忙拍馬屁:“還是奶奶想的周到。”

顧奶奶一聽,很是驕傲。顧家全靠她掌家,不然哪裡還能當鎮上人?

比起午飯,晚飯吃的比較素,一個小蔥炒蛋、一個肉沫炒茄子,這肉沫還是中午做紅燒肉剩下的。

看到這個菜,顧靈不禁想,中午顧奶奶自個兒吃的時候,估計就兩個素菜。顧靈不是不心疼顧奶奶,她也願意把葷菜留給顧奶奶,自己吃素。但這和原主向來的習性不符合。而且她如果把中午的紅燒肉剩回來給顧奶奶吃,顧奶奶會留給她晚上吃,她如果晚上不吃,顧奶奶說不定會留到明天。

顧靈知道,有些東西不是靠讓的,也不是靠省的,說到底還是窮的。所以她現在要做的不是把好東西讓給顧奶奶,而是掙錢。有了錢,還愁奶奶不捨得吃嗎?

吃好晚飯,顧靈來到書房,把今天學習的《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又看了一遍,一邊看一邊還念,直到會背為止。

顧奶奶和杜嬤嬤偷偷來到房門口,聽著裡面孫女的唸書聲,顧奶奶很是欣慰:“咱們顧家也出了讀書人了。”

相比於顧奶奶的欣慰,杜嬤嬤則是有些驚訝:“老太太,姑娘以前沒有進過學念過書吧?今天是頭一回接觸到書嗎?”

顧奶奶道:“可不是,以前也沒想著讓她去唸書,這次……這次遇見了貴人,貴人說她聰慧,可以送去私塾,說不得有一場好造化呢。”

這……這何止是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