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災難替你反思災難

作品:《官途無疆

“不需要英雄?我們每到危險時刻,總有人挺身而出。”

張思潯有些激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道,中國總是被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勇敢的人,就是英雄!”

“我們的文川大地震,震中就在文川,但是因為有了江寒,文川無一人傷亡!這樣的英雄難道不應該大力宣揚嗎?”

“難道就是因為江寒書記不是我們川西人?我們川西人什麼時候這麼排外了?”

馮紅旗抬起右手往下壓了壓:“張思潯,坐下,坐下說!”

“我們從不排外。我再說一遍,抗震救災是一場戰鬥,我們需要的是勝利,而不是英雄。”

“我們需要的是士氣,而不是喪氣。”

“我們的新聞宣傳不能走向西方式的英雄主義,廣大人民群眾才是我們勝利的基石。”

“這話,不是我說的。你是個聰明人,你會明白的。”

馮紅旗起身道:“如果你還不明白,我告訴你一個事實。有關領導都去醫院看了江寒,他們走的是專門通道,並且都是在他昏迷的時候。醒來之後,沒有一個領導去看過他。”

“今天晚上,京城來專機,江寒要轉院。”

張思潯朝林小光使了個眼色,得趕快去醫院,江寒一去京城,她恐怕就見不到了。

馮紅旗道:“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見不到江寒。就算你打通了江寒的電話,他也不會告訴你任何事情,他也不會同意你發表他的任何訊息。”

~~~~~~

接下來,各大媒體仍然都是文川大地震的訊息。

電視畫面和新聞照片大都反映的是救出人之後的歡呼,解放軍官兵和群眾的勞累和連續作戰的精神。

剛開始那種血肉模糊、斷腳殘臂、哭天搶地的場面幾乎銷聲匿跡。

“我們最善於把一場悲劇變成一場正面形象的秀場,李有才的事情已經證明,這場災難本來就可以避免,3.5萬人的生命本來就可以挽回。但是,我們卻一味地迴避。”

坐在病房中的劉茗軒關掉了電視,忍不住發表起了評論。

“劉茗軒,你整那麼多牢騷幹什麼?江寒身體還沒恢復呢。”沈心朝劉茗軒瞪起了眼。

江寒笑道:“其實沒什麼事。當時我躲了,因為連續兩天都處於緊張狀態,身體太疲憊,被砸到背了,這就叫點兒背。醫生說了嘛,沒有大礙。”

“那也得多休息。”沈芸抱著女兒,女兒剛剛能叫爸爸媽媽,好奇地看著屋裡的陳設。

這是解放軍301醫院的單間病房,能在這裡找到一個床位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能住上單間,就算是省部級的待遇了。

江寒住在這裡,是相當級別的領導交待過的。

醫院領導透過電視知道了江寒是何許人,當然不敢馬虎,派了最好的醫生和大夫。

現在江寒的身體已經恢復,但他們也不敢讓他隨便出去。

他們還接到一個指令,不要讓任何媒體來打攪江寒。

半個月過去了,官方公佈的遇難數字是3.5萬人。而在前世,江寒記得文川大地震中共有近7萬人失去了生命。

沈心出去接電話了,劉茗軒又開始說話了。

“我們對於災難,早就應該反思了。你不反思災難,災難就會替你反思!”

“從上到下,只有你江寒一個人相信李有才!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決策體制出現了嚴重問題!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每一場災難,最後都會用最普通人的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的所謂凝聚力去代替或消彌死者的痛苦與悲傷!這就叫到矛盾轉移!解放軍官兵、志願者和群眾的大無罝精神讓人敬佩,但我非常反感那種習慣性地在災難中尋找詩意的敘事傾向!”

沈心看父親說得激動,連忙拿了一杯水:“爸,你是黨校的教授、副校長,別再說了。”

“怎麼,我在黨校不能說,在家裡,在自家人面前就不能說嗎?不說出來,我憋得慌!”

劉茗軒喝了一口水又道:“一場災難,如果其中包含了決策失誤,那就是最沉痛的悲劇。粉飾悲劇的行為即使出於善意,那也是一種惡。”

“災難就像一個老師。但它不是那種循循善誘的好老師,而是冷酷的、暴戾的、不可捉摸的壞老師。它從不會明確地告訴你答案,而是在暗處潛伏著,等你犯下致命的錯誤。你不能裝作它不存在,因為它會用教鞭狠狠地抽你。你不能太健忘,因為你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麼惡毒。而我們的錯誤,可能恰恰在於,我們總以為災難是偶然的和盲目的,因此省略了反思的痛楚,直到下一次災難猝然降臨。”

沈心推進病房門走進來說道:“劉茗軒,災難是不可避免的。領導們都說了,多難興邦。”

劉茗軒冷笑一聲道:“多難興邦,聽得我耳朵都生老繭了。多難興邦,是對治理無能的一種藉口!”

“如果多難可以興邦,那麼中華民族積累的災難,足可以連興千年而不衰,但實際上卻是興衰無常。”

“哀兵不見得獲勝,多難也不見得興邦。”

“多難興邦是一種積極面對的態度,絕對不是無視自然規律,甚至對災難滿不在乎的病態。”

“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當有了這種病態的‘多難興邦’,還有多少官員去那尋找那‘七分人禍’,去檢討災難中的得失?”

“多難興邦成為了高頻出現的幽靈,與災難如影隨形。這個詞語帶著有色的迷霧,讓災難的真相變得曖昧模糊,干擾我們去刨根問底,對災難帶來的諸多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追問。”

“我們國家早已飽經災難,隨手一扯就是一串書寫災難的醒目標題。任何人身臨這樣災難,都有一種切膚之痛,沒有人會用喪失親人的‘多難’,來換取所謂的‘興邦’。”

“古人有言:人無德,天災人禍。人無良無德,災難便會繼踵而至。堤沖垮了,倒塌了,全是洪水惹的禍,而很少提責任兩字,不是百年一遇,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多難興邦’卻成了當今一些官員掩耳盜鈴的最好術語。”

喜歡官途無疆()官途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