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把江寒的家鄉變成墓地(第1/2頁)

作品:《官途無疆

江寒往皮卡車裡裝了一些三河縣的特產,比如說三河臘麻鴨、山木耳、十足全蠍。

正準備出發呢,縣旅遊局長崔永軍打來電話。

原來,崔永軍是想蹭江寒的車。

崔永軍與省旅遊局規劃處副處長約好了,下午見面談一談三河縣旅遊發展的事情。

哪知道今天早上,司機告訴崔永軍,那輛老吉普車又壞了,送到了修理廠。

旅遊局的吉普車與林業局長張留根那輛一樣,都是三年前汽車營裁撤時送給三河縣的。

局裡還有一輛麵包車,車況很差,說不定跑到半路上趴窩。

崔永軍知道這幾天江寒就要回京城,所以就問問他今天走不走。

崔永軍是江寒抽調進縣委組織部的第一個直接領導,江寒就算是今天沒準備走也得提前出發。

“江寒,你把車開到三河縣花瓷藝術中心,我在這兒等你。”

十分鐘後,宋誠把車開到地方。

進入花瓷藝術中心,崔永軍和一個四十來歲的男子坐在一個茶桌前品茶。

這名男子是這裡的老闆,叫袁六福,是三河花瓷燒製技藝傳承人。

花瓷興於唐代,又名“唐代鈞瓷、黑唐鈞”,因所產的黑地、乳白、藍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

唐玄宗尤其喜歡這裡的花瓷,並用花瓷做成宮廷腰鼓,因此花瓷被稱為鈞瓷之源、汝瓷之母、官瓷之祖。

遺憾的是,隨著歷史演進和朝代更替,一代名瓷繁華不再,相關燒製技藝一度失傳。

恢復花瓷燒製技術的人,正是袁六福。

袁六福高中時曾跟著舅舅學燒瓷,那時才知道花瓷曾經的輝煌和歷史地位。

從那時起,袁六福便對花瓷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收集花瓷瓷片,一發不可收,並不斷與鈞瓷、汝瓷等制瓷人士溝通請教,學習花瓷的知識。

收集了近百片花瓷殘片之後,袁六福開始對花瓷更進一步地研究,分析殘片,弄清成分,查詢相關記載,積累圖文資料,尋找相對完整的經典器型,為恢復花瓷技藝作了充分準備。

剛開始,他滿懷信心地為花瓷立窯、拉坯,試釉,但是開窯後,卻是一堆堆的碎片。

好多人勸他放棄,而袁六福堅決不肯。

袁六福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後來轉讓了,一心一意投入到花瓷技藝研究之中。

蒼天不負有心人,袁六福終於完美還原了花瓷技藝。

江寒知道,袁六福今後的成就非同小可,他成立了團隊,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人的審美,創新器型,屢獲大獎。

最後,袁六福讓三河縣的花瓷燒製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著花瓷走出國門,併成功進入國禮名單。

但現在,袁六福正處在事業的低谷期。

他復原了失傳一千多年的技術,製出了精美的瓷器,但還沒有打出名氣。

花瓷燒製技術還只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袁六福還只是市級非遺傳承人。

袁六福的汽車修理廠已經轉讓了,資金都花到了花瓷藝術中心的建設上。

建花瓷藝術中心,當時的縣長劉慶來承諾過,要給袁六福一定獎補。

因為這個地方一旦建好,各級領導來三河縣最起碼有參觀的地方。

袁六福把花瓷藝術中心建好了,劉慶來卻不提獎補的事情了。

花瓷藝術中心建好了,袁六福卻陷入了困頓。

花瓷的名氣還只是限於高平市,本地人的消費水平和審美意識都達不到。

崔永軍和袁六福從小在一個村長大,當了旅遊局長之後對他很是關照。

縣旅遊局經常被大家戲稱為第二接待辦。

外地來的,不管是來開會的,還是領導邀請來的,只要領導打招呼,都是縣旅遊局來接待和陪同。

來的都是客,走的時候多多少少都得表示一下三河縣的心意。

所以,旅遊局每年都有一筆商務往來的費用,其實就是購買禮品。

崔永軍把袁六福的花瓷藝術中心作為外來客人參觀的首選之地,把花瓷作為必送禮品之一。

“江寒,你幫著看看,這幾套茶具,哪個更好?”

江寒這才仔細鑑賞起來,和其他瓷器一味追求輕、薄不太一樣,花瓷渾厚、堅實、古樸,沉穩大氣。

黑底上有藍、白色的斑花,像浪花,又像液滴,或規整,或飄灑,或流淌。

大都隨意點抹,縱情潑灑,無刻意之氣,無規律可循,超然灑脫,自由活潑。

花瓷,真正體現了盛唐氣象。

“我看這套不錯!斑花看起來像一片雪花,背景一片黑色。如同黑暗的天幕上飄下一朵孤獨的雪花,有一種禪寂空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