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適應新書記(第1/2頁)

作品:《官途無疆

高升起道:“你不用那麼謹慎。我知道你不是一個謹慎的人。有啥說啥,不要有什麼顧忌。”

江寒組織了一下語言,謹慎開口:“我縣財政收入排名低,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稅源不足。”

“稅源不足,主要原因是老稅源不行了,新稅源沒培育。我們過去主要是依靠鄉鎮企業。但是現在,鄉鎮企業大多都不景氣,好多都倒閉了。”

鄉鎮企業從八十年開始蓬勃興起,成為各個地方的主要收入。

鄉鎮企業之所以雄起,其主要原因是國企這個老大不行。

鄉鎮企業隨便生產出個什麼東西,都能把國企的市場給搶過來。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效率提升了,加上固有的技術裝置,鄉鎮企業只有少數冒尖,大多數都死掉了。

“一九九三年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的財政調控能力增強了,而地方手頭可支配的財政資源減少了。還有個規定是:企業所得稅按行政隸屬關係上繳,中央企業交中央,地方企業交地方。”

“因此,很多地方搶先一步,就想方設法發展地方企業,因為這個稅不用上交。”

“各市、縣就有動力創辦價高利大的企業,各地菸廠、酒廠越辦越多,很多地方只抽本土牌子的煙,只喝本地牌子的酒,這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高升起點頭道:“你說得都是實情,的確是這樣,現在是哪個縣都有酒廠,競爭最激烈,大家的效益都不怎麼樣。”

江寒繼續說道:“三河縣不產菸葉,也就沒有菸廠。三河酒不錯,但是現在成了困難戶。三河酒廠過去是縣裡的主要稅源,三河酒廠不行了,縣財政收入自然就塌了。”

“本地辦的企業不行了,很多縣就開始招商引資。”

“只要企業落到縣裡,稅收就交到縣裡。各縣尤其是偏愛重資產的製造業,一是因為投資規模大,對GDP拉動作用明顯,二是增值稅在生產環節徵收,與生產規模直接掛鉤。”

江寒說到這裡停住了,因為他知道這樣做帶來的弊端。

因為增值稅在生產環節徵收,所以地方政府更關心企業所在地,而不是消費者所在地。

這種倚重生產的稅制,極大地刺激各地競相投資製造業、上馬大專案,推動了製造業迅猛發展,短時間內促進了發展,但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地方為爭取稅收和大工業專案,不惜放鬆環保監督,損壞了生態環境,推高了過剩產能。

演化到最後就出現了各地的“土地財政問題”,房價居高不下,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其實政府就是最主要的推手。

高升起道:“招商引資這一塊,市一級還好講,縣裡面太難了。以前的劉縣長去南方招商引資,好不容易招來幾家,其中一家還差點讓你給攪黃了。”

高升起說的劉縣長就是劉慶來。

劉慶來招的鞋廠要落戶黃溝村,誰知道江寒把老闆得罪了。

江寒一時摸不透高升起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所以也就沒有解釋。

“我去黃溝村看了,不錯。要是鞋廠放在黃溝,的確是不合適。”

高升起這話等於是肯定了江寒那時的做法。

“黃溝村和平溝村的發展路子,是對的。我聽說楊主席從三河縣走的時候,專門去了一趟,也進行了強調:兩個村的發展思路不能變。”

高升起道:“抓旅遊不錯,但是,旅遊這個產業是富民不富財政啊。那些搞農家樂的,你怎麼去收稅?財政局總是說,蒼蠅蚊子都是肉,但是農家樂跟企業不一樣,沒帳本沒啥的,怎麼收?派人下去收,人手也不夠啊。”

江寒還是沒吭聲,抓旅遊富民不富財政,那是因為旅遊還不成規模、不成產業,政府沒有把資源掌握在自己手裡。

“好了,你出去吧。”高升起又揉起了太陽穴。

江寒退出高升起書記的辦公室,感到高升起似乎也不是傳聞中的那樣不好相處。

也許是高升起對自己真的有好印象吧。

江寒想了想,是啊,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積累了不少資本。

因為黃溝村招聘副村長事件,市委周書記點名要表揚他,高升起也沒有理由煩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