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7章 投行的優勢(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微軟的未來啊……”周不器雖然跟這傢伙有不錯的往來,可以不會告訴他這種事,“這可不好說,要看鮑爾默能不能找到一個真正適合微軟展的ceo。”

大衛·所羅門笑笑,“不盡然吧?”

“怎麼說?”

周不器眉梢一挑。

大衛·所羅門道:“據我所知,你持有的微軟股票,總價值已經過了29億美元。其中,有1o億美元就是你前幾個月才買入的。”

周不器道:“當時我和鮑爾默有一些合作,我是在給予他支援。”

大衛·所羅門問:“你會出售這部分的股票嗎?”

周不器微微皺眉,“大衛,有什麼話,你就直說,我認為你這樣不太禮貌。”

大衛·所羅門連忙解釋道:“別誤會,我不是要追問你什麼,我只是……想給你提出一些投資上的幫助,如果你認可了,對我也是一種鼓勵,對高盛接下來在科技產業裡的佈局也可以有更好的方向。”

“哦?”周不器就產生了一些興趣,“什麼幫助?”

大衛·所羅門道:“根據我瞭解的情況,你雖然個人持有價值29億美元的股票,可這不算什麼。不算奈飛、特斯拉這些戰略性的投資,純財務投資,你最大的標的是谷歌。”

周不器點了點頭,“過去這幾年,我跟谷歌有過很多次的合作,先後出售過youtube、admob和推特給谷歌,交換了許多谷歌的股票。實際上,過去這幾年我出售過很多谷歌的股票。”

大衛·所羅門道:“對,你拋售過很多次。可你仍然保留了很多,你手裡擁有谷歌股票的價值,達到了92億美元!”

周不器失笑道:“看來你都查清楚了。”

大衛·所羅門坦言道:“你知道的,這是我們的優勢。”

為什麼華爾街的大投行,都是全球金融領域裡金字塔尖的呼風喚雨的存在?

這跟機制有關。

早先的股票交易所,人們是可以直接去交易所裡交易的。一個人賣股票,一個人買股票,兩邊對接,就完成了交易。

這就導致交易所里人太多了,亂哄哄的。

而且現場交易,有幾千人就頂天了,再多了就擠不下了,就註定了交易規模很小。交易所為了應對這種場面,就推出了會員制。

會員可以在交易所裡申請席位,只有會員可以在交易所裡交易。

問題來了。

那些非會員的股民,怎麼交易?

可以請會員來代為交易。

這樣一來,證券交易所一下就安靜了,秩序穩定了。交易所也不用面向無數的股民了,只需要管理好會員就行了,由會員去跟那些股民們對接。

這些會員,就變成了機構,成為了投行(國外叫投行,國內叫證券公司)。

漸漸就形成了制度。

所有的交易,都必須由投行來完成。這就讓投行成了無數交易資料的匯聚中心……比如周不器想買什麼股票,他不能去納斯達克買,他要請高盛這樣的投行來幫忙。

如此一來,周不器的所有交易,他買了什麼股票、花了多少錢,所有的資訊就都公開在了高盛面前。

所有的金融交易,股票、期貨、債券市場等等,都需要由高盛、摩根、花旗這類的投行來完成……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大投行成為了接觸全球經濟的第一線。

春江水暖鴨先知!

誰買了什麼、賣了什麼,都可以匯總出來。

哪個行業買進的多,哪個行業就是熱門行業,可以重點跟進;哪個行業被賣出得多,哪個行業就會遇冷,要趕緊跑路。

美國的金融帝國,就是靠著這些大投行在第一線跟普通的投資人接觸,他們就可以兩邊通吃。可以最新地掌握到美國的金融政策,也可以最快的感知到市場交易的各種反應。

在金融領域裡,這些華爾街的大投行,掌握著最多的金融情報,當然就可以“神機妙算”了,總是可以提前布各種市場預判,他們的專家也就可以對全球金融市場指點江山。

周不器最主要的合作方就是高盛。

不僅是公司層面,也包括個人層面。

他的金融交易,一般都是透過高盛來完成的。這種機制有著很明確的好處,就是操作起來可以更專業。

比如周不器想買價值1oo億美元微軟的股票,怎麼買?上來就買,一定會導致微軟的股價暴增,就需要他花更多的錢才能買進這些股票。

請高盛幫忙就不一樣了,有更專業的團隊。

那些專業的操盤手,可以有更好的擇時機會,可以讓股價處於一個窄幅波動的區間裡緩慢地買入。

甚至,還可以有一些灰色操作。

為了討好周不器這樣的大客戶,犧牲一些不怎麼重要的客戶也理所應當。

要是微軟的股價漲了,出買入的區間了,怎麼才能幫周大老闆以合理的價格買進股票呢?答案也很簡單,把股價砸下來就行了。

怎麼砸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