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知行劇社(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回到了魔都,周不器就準備啟程去都了。

不過,魔都這邊還有一點事情要處理。

這天晚上,周不器在家中設宴,邀請來了李心婉和蔣冰婕兩人的媽媽來家裡做客,來共商支援國內傳統戲劇展的大事。

李心婉本來就是崑曲演員,出身於崑曲世家。

有了這種淵源,安排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

周不器的計劃,是成立一個民間戲劇社,然後跟國家的相關戲劇單位合作,請他們的在編演員來編排新的劇目,大體上就是遵循《青春版牡丹亭》的策略。

國家每年在戲劇產業中的投入很多,不過很難用到正地方,都是幾百萬排一部大戲,目的是為了上一臺重要的晚會。

在晚會上表演完了,就算完成任務了,就棄之如敝屣了。

上百萬的服化道就都浪費掉了不說,對傳統戲劇的推廣和傳承,也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甚至會給年輕戲劇演員留下一個戲劇不是文化而是任務的錯誤認識。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簡直就是濁浪中的一股清流。

他自掏腰包,讓這部劇全國巡演,然後免費地進入校園為大學生們表演,還出資去國外巡演、傳播崑曲文化。

一下就把陷入絕境中的崑曲給救活了。

這才是周不器要走的方向。

第一步,就是先跟《青春版牡丹亭》的團隊合作,把這個已經因為經費吃緊而捉襟見肘的團隊接過來,沿著白先勇的路線做下去。

第二步,就是努力推出新的能夠適配當下年輕人市場的崑劇。

第三步,嘗試著跟越劇、黃梅戲等南方劇種合作,拉攏進來更多的傳統戲劇,走市場化的路線。跟地方劇院合作,一方出人,一方出資出市場。

第四步……這就比較遙遠了,要簽下一批屬於自家的戲劇表演者。

官方的劇院都是事業單位,是有編制的鐵飯碗。

這就會出現一些爭議了。

很多年輕戲曲演員,並不是形象好、表演好就能夠進入劇院拿到編制,都要走關係、有路子才行。很多知名的老演員,一輩子也都沒能拿到編制。

這就太遺憾了。

主要原因就是整個戲曲行業的市場如同一潭死水,都是各地方的劇院在競爭……這能形成什麼競爭力?

歸根結底,還得靠市場。

就像相聲裡的青曲社、德雲社,只有這種民間的力量透過市場的機制去向傳統的事業單位的體系起挑戰,才能把整個行業給帶活。

這件事,要交給誰來做?

涉及到的經費很多,得信得過的人才行。

李心婉是崑曲世家,讓她媽媽過來當一個副社長,來主導旗下崑曲劇目的選排和演員的挑選,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這是自己人,也足夠的專業。

同時,也不能厚此薄彼。

把蔣冰婕的媽媽也一併安排進來,她都做了二十多年生意了,還算有一些市場中的經驗。讓她來負責市場,去安排表演的地點、場次、時間,去安排賣票或者去大學裡免費表演等等。

一個負責藝術,一個負責市場。

然後再找一個社長來統籌大局,這件事基本就差不多了。

周不器道:“傳統戲劇想要符合當下的市場,就一定要改。可是,也不能改得太多,改太多就失去了戲曲本源的特色,不能改成四不像。就像比基尼京劇似的,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心婉的媽媽是最高興的,她沒想到自己竟然有機會成為領導整個市場派崑曲界的“女強人”。當然,這要多虧了寶貝女兒,很幸運地認識了一個好金主,同時也要感謝周大老闆的信任和支援。

她早就得到訊息了,所以也有所瞭解,笑著說:“就像相聲似的,德雲社的郭老闆在說起傳統相聲的時候,也能得到滿堂彩。可是很多傳統的相聲名家講傳統相聲,就很難得到這樣的效果。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郭老闆把傳統相聲裡的那些跟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內容給拋棄掉了,換成了現在年輕人能理解的東西。整個相聲的框架、結構都沒變,就是換了幾個詞,就能夠引起聽眾們的共鳴了。”

周不器覺得她說得太好,振奮地說:“沒錯,就是這個意思!傳統的戲劇,我也實在看不下去。尤其是那些晚會的戲曲節目,真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員的選擇。昨天我去杭城,跟馬總去了一個小劇社,裡面有唱曲的表演,我真是……以前我還不理解,勾欄聽曲有什麼意思?去了之後我算是明白了古代文人墨客為什麼都會迷戀秦淮風情了。那唱的是什麼我還真聽不太懂,都是方言,可那語言聽得我真是……感覺骨頭都酥了,唱曲的女孩兒可能也就十八九歲,那還真是地道的江南特色。外在形象和年齡,一定是不可忽視的一關。”

那些重量級的戲曲節目……比如春晚上的節目。

這可太重要了。

所以節目在挑選戲曲演員的時候,都是選最優秀的那些名家,透過他們強大的藝術造詣,來給作品添光增彩。

這也是傳統習俗。

可這就不符合現代審美了。

在人物角色上,是一個2o歲的小夥子,卻因為要追求藝術造詣,選了一個5o歲的名家來扮演……這怎麼能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

甚至一個2o歲的女孩子,可能也因為藝術造詣的要求,選了一個6o多歲的老爺子來表演。

一場戲,明明是兩個二十來歲的俊男靚女在談戀愛,這本就是最美好的事情。最後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卻是兩個老頭子在濃情蜜意地談戀愛,讓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