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0章 什麼是雲端計算?(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很多高精尖的行業概念,都是來自英文世界,都是英語。

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誤差。

在一些大公司裡,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是中文夾雜著英文,一部分原因是真的在拽詞,一部分原因就是有時候用英文可以更準確地描述一個概念。

比如“雲端計算”這個詞。

在英文世界裡,在處理大資料計算的時候,需要用到分散式計算的技術。就是伺服器在處理一個大資料的程式時候,可以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式。透過多個許許多多的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式,然後匯總起來給出結果。

把這些許許多多的伺服器整合起來,做成一個“中央”,形成一個雲端,在雲端上應用上分散式計算的技術……在英文裡就叫做netg。

翻譯過來,就是“雲端計算”了。

這就出現概念上的分歧了。

英文世界裡,“netg”只是一個技術概念,國內翻譯成“雲端計算”之後,就變成一個行業了,成為了雲端計算行業。

其實應該是c1oud行業,翻譯成中文應該是“雲行業”,或者“雲服務”行業。

因為“netg”的這個“雲端計算”技術,只是這個行業裡初期的技術手段,後來逐步又出現了效用計算、負載均衡、平行計算、網路儲存、熱備份冗雜和虛擬化計算等技術的混合演進。雲行業裡不僅有云計算,還有許許多多的計算。

所以這就會產生一些分歧。

比如前世在國內雲端計算的早期,有一場論壇很有趣,百度的李彥紅對“雲端計算”的評價是新瓶裝舊酒。

後來就引起了公眾的群嘲,說他有眼不識雲端計算。

這就是理解上的偏差。

當時是行業初期,國內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雲端計算行業,“雲端計算”只是一個技術概念,李彥紅作為最前沿的技術專家,當然會第一時間跟進。

他對雲端計算的理解,就是把由伺服器叢集執行的分散式計算,放在“中臺”、“中心化”、“中央概念”的雲上。

這對百度來說,還真不是太新鮮,還真就是新瓶裝舊酒。

因為早在谷歌表了著名的三篇論文之後,百度作為國內技術最好的網際網路公司,就已經開始做了。

只不過當時不叫雲端計算,百度取的名字叫ibase,是一個公司內部通用的技術底座。

其實就是解決高並問題。

阿里做雲端計算,是因為淘寶客流量太大了,並量太高了,不搞雲端計算,整個阿里的伺服器體系就得崩掉。尤其是在大促的時候,經常就是一個網絡卡燒壞了,技術人員趕緊換上一個新的網絡卡,可剛一插上,新的網絡卡也冒煙了。

可是,淘寶的流量哪有百度高?

當時正是《級女聲》在國內最火的時候,正是《魔獸世界》在國內最熱門的時候。百度貼吧就成了最大的輿論陣地,李宇春吧、魔獸世界吧、帝吧、張靚穎吧……當時類似百度貼吧的產品有很多,為什麼百度貼吧最火?

因為在其他平臺,根本就扛不住那種幾百萬上千萬人同時使用一個網頁所造成的高並衝擊。

粉絲們衝進去,網站就直接崩潰了,甚至可能就把後臺的伺服器都給燒冒煙了。

只有百度貼吧,頂住了狂熱粉絲的衝擊。

可即便如此,貼吧仍有著巨大的負載壓力,以至於貼吧的管理員經常會把李宇春、張靚穎這些女歌手在貼吧裡幾十萬回帖的熱帖刪除。

為了解決這個技術困境,百度就圍繞著分散式計算,做起了內部的通用技術底座。而這個技術底座,其實就是一箇中心化、中臺的概念,所有業務的計算量,都上交由這個中心化的技術底座來執行。

這就是李老闆說的“舊酒”。

當時還是2oo5年。

後來為了進一步地解決高並的問題,開國產的大資料處理系統,百度就把公司內部最優秀的一批技術專家們整合成了一個團隊,開始了大型技術專案“金字塔”的開。

可後來專案失敗了,最終百度還是放棄了自研,選擇了美國的開源專案hadoop。

再後來,就是紫微星的時代了。

周不器衝上來,趁勢接收了“金字塔”專案的核心開團隊,並從微軟挖來的王建等人,開啟了紫微雲轟轟烈烈的時代。

百度只是沒有冠上“雲端計算”的名,其實早就做了類似的事,跟矽谷那邊幾乎是同時起步。之所以百度後來在雲端計算產業裡落後了,是因為路線的選擇沒做好。

通常意義上的雲端計算,指的主要是Iaas服務,是基礎設施即服務。

就是指搭建一個伺服器叢集做成中心化的“雲端”,然後把這個雲端中的伺服器儲存空間和算力,租給其他的公司。

前世的阿里雲的早期,做的就是這件事。

這是一個b端的業務。

百度的方向則不同。

這個行業太前沿了,國內能有多少家公司願意付費去雲平臺上購買伺服器和算力?這玩意太前,普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阿里有優勢,因為淘寶的背後是幾十萬的賣家,有著強大的b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