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2章 科研的轉向(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一番溝通之後,周不器就更加明確地做跨境電商的方向。

來魔都之後,見到了柳晴,也見到了沈向陽。

然後,周不器跟沈向陽一起去了都,在賀陽的安排下見了中國圍棋院的領導,簽下了一份合作協議。

只是一個很小的合同。

沈向陽在帶隊開rokid-go這款人工智慧的圍棋產品,這個過程中需要頂級的圍棋高手來配合,又不能洩密。

最頂級的一流高手就沒必要了,找兩個差不多點的年輕陪練就行,每次陪練的費用每小時1ooo美元,其中棋手拿到2oo美元,棋院分到8oo美元。

這是小事,運作起來很容易。

不過另外一件事就比較複雜了。

紫微星國際完成了對雅虎的收購之後,要進行各個層面上的重組,要整合資源,以免造成重複性的浪費。

沈向陽管的就是科研領域。

雅虎作為矽谷巨頭,有著世界第一流的技術水平,底蘊比紫微星可強多了。就目前掌握的內部技術來說,對比紫微景國際那也是遙遙領先。

這也是中美兩國在科技研領域的不同思路導致。

周不器很重視技術的研,紫微星為此也有很大的投入,可他仍有自身的侷限性以及企業經費的掣肘,在研領域很功利。

更多的是應用型的研。

所謂的應用型研,就是跟一線的產品息息相關的研,是為了給產品提供技術支援。

紫微星現在是兩院制,這種應用型的研,就是由紫微星工程院來做。

還有一種研,就是不參與任何跟產品直接相關的事情,只是需要一些可能存在的未來科研方向,去做一些背後的科學研究。

這個業務,由紫微星研究院來做。

比如,紫微星研究院最重要的三個板塊: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和ai晶片。

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純科學研究。

不過,這是周大老闆親自拍板,給研究院圈定的研究框架,都是有先知先覺控場的。所以功利性很強,目標也很明確。

現在紫微星在人工智慧和雲端計算領域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實力,就源自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ai晶片還比較遠,暫時還處於純科研的階段。

這就是走捷徑了。

正常的科技巨頭做科研,哪能把賽道選得這麼準?

就比如雲端計算,谷歌的研究院可能做了2o個大方向的深度研究,由無數的科學家在默默付出、辛苦認證,投入了十幾億美元的試錯,才最終認定了雲端計算的這個方向。

紫微星就不同了。

周大老闆一句話,就直接上馬雲端計算的科研了。

簡單直接。

上來就把所有的錯誤選項都排除了,認定了最後的正確答案。

沒有一丁點的試錯成本。

這也是紫微星還沒上市就能有今天這般成就的主要原因,不管是商業模式層面、產品層面還是科研層面,不需要試錯,所需的經費就大大降低了。

周大老闆就是神!

因為有他在,紫微星和紫微星國際根本不需要走彎路,既省錢,又節省了效率,這才表現出了國內外兩大科技巨頭並肩的格局。

科研是九死一生,死了很正常,成功了才是例外。

所以國內的科技公司都不願意做科研,就算做科研,也都是應用型的科研。

最大的原因就是沒錢,很多公司賬上一共就那麼點錢,又沒有周不器的先知先覺,靠著美式的科研模式去在幾十個技術賽道中不斷地實驗、重複,不斷地試錯……什麼都沒研究出來呢,公司先破產了。

雅虎就是典型的美式的科研模式。

雅虎旗下有一個全球研究院,有“七院一中心”。

“七院”,就是分佈在全球的七大研究院,分別在美國矽谷、西班牙巴塞羅那、美國紐約、印度班加羅爾、以色列海法、智利聖地亞哥以及國內的都。

“一中心”,就是位於國內都的雅虎全球研究中心。

七院,做的都是科研型的工作,跟產品無關,做的是科學研究,是在幾十個技術賽道中尋找正確的賽道。

相當於紫微星研究院。

“一中心”,做的就是應用型的研了,負責開、交付產品。

相當於紫微星工程院。

為此,沈向陽在很多年前就有一個很準確的概括:“研究院的科研,面向的是公司戰略;工程院的科研,面向的是公司業務。”

前者是尋找正確的技術方向,在技術的支援下為公司尋找下一個戰略方向;後者是為產品提供技術上的支援和服務。

雅虎在尋找未來的出路方面,搞了七個研究院;在業務的展方面,只有一個研究中心來支援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