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7章 三管齊下(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周紹寧感覺對企業的品牌建設有了一種更新的認識,“想要定義好公司,需要靠著廣告、宣傳、市場營銷,以及市值的多少和技術指標。”

周不器笑著說:“對,衡量的標準有很多。可手機畢竟是個科技產品,技術水平越高,在固有認知裡就會認為是產品效能越好。”

周紹寧道:“而技術水平的體現,往往要靠專利來體現。”

“沒錯。”周不器點了點頭,“在國內越來越推崇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大風向下,所帶動起來的輿論風向一定是科技至上。”

周紹寧深以為然,“這種形勢在愈演愈烈,聯想已經從王座上下來了,取而代之的是紫微星、百度、中興這樣的在科研領域有著很大投入的公司。”

周不器道:“科技含量的高低會成為衡量一家公司優劣最重要的因素!”

周紹寧跟上了他的思路,很擔心地說:“可是,科技的展不是一蹴而就。就跟資訊爆炸一樣,這些年來技術的展也有著技術爆炸的趨勢,指數級的增長就會導致科技差距越來越大,這會讓很多底子薄弱的公司很快地暴露在淺灘上裸泳。”

周不器道:“要找到一種方式來避免誤解,要在可能出現的輿論潮流面前儘快地建立起自我保護機制。”

周紹寧深吸了一口氣,“靠著那些沒什麼實際價值的低端專利。”

“沒錯。”

這一次,周不器的先知先覺再一次地揮了作用。

老百姓哪懂什麼專利的質量高低,只知道專利數量多,公司就越好、貢獻就越大,就會越支援。

所以對愛斯達來說,要有一種全新的思路。

好的專利,對公司的技術展有幫助。

劣質的專利,對公司的技術迭代沒有實際意義,卻可以對公司產生很大的營銷價值,可以佔領使用者心智從而培養出某一種固有認知的錯覺。

產品的營銷,就在潛移默化中出現了。

這種操作,還真不是周不器創,後來國內的科技企業,基本都是這種思路。

踏踏實實搞研,這是不夠的。

悶頭苦幹,一年下來才能開出2oo個專利;別的公司一通瞎搞,卻能申請成功2ooo個專利。在公眾輿論和社會貢獻上來看,數量多的就會很佔優勢,就會收穫到更多的公眾美名和政策扶持。

甚至很多公司就是純粹騙錢的,一個專科生帶著幾個本科生,再找幾個專門支援晶片行業展的院士來站臺,就能申請到幾十幾百億來搞高階晶片的研究了,再喊出一些“自主研”、“英趕美”、“世界一流”的主旋律口號。

搞出來了一堆爛東西,有院士們的支援和讚許,後續的資金就會源源不斷地到場,然後繼續拿一些垃圾技術濫竽充數……

最後就是一地雞毛,專案爛尾,什麼也沒得到。

這還不算,這還會形成市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有的科技公司腳踏實地地搞研,資金投入有限,搞出來的專案成果也不那麼多……這一比較下來,這些腳踏實地的公司就都成了批判物件,認為科研創新投入不夠,不響應國家號召,缺乏企業家精神,是妥妥的企業家。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很多真正搞研的科技公司,就不能太“真”了,也要跟風“假”一些才行。比如在做出一些科技成果的同時,也要想辦法湊數量,搞出來一大堆垃圾把規模做上去。

既能說服公眾,也能說服領導。

緊跟政策,順應輿論,收穫短暫的皆大歡喜、鬥志昂揚。

透過專利的數量建立起自主研的優秀企業的品牌形象,這就必然會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

浪費得太多,收穫得太少,很快就會幻象破滅,隨之到來的就是整個科技行業的大蕭條。不僅是騙子公司全部暴雷露餡,連柔宇科技這種真正做出過一些科技成果的公司都活不下去了。

周不器沒能耐改變太多,他只能儘量地把愛斯達往好道上領,同時不能精神潔癖,要適當地同流合汙,搞一些低端的專利來充門面,為愛斯達在公眾視野中建立起優秀的品牌形象。

“摩托羅拉的手裡的這些專利,高階的美國不允許賣;中端的谷歌不願意賣;低端的谷歌看不上,愛斯達別嫌棄,收過來充門面也挺好。”

周不器做了簡單的總結。

周紹寧笑笑,“還真是神一般的營銷策略,也就你能做出來!”

周不器擺擺手,“然後呢?接著,摩托羅拉的另外幾個業務板塊。”

周紹寧道:“高精組,就是做一些高精尖的專案產品,比如模組化手機,還有地對空的無線電連線什麼的,這跟那些高階專利是直接掛鉤的。咱們不可能染指。”

“嗯。”

“再就是機頂盒業務,這業務沒什麼出路。谷歌那邊已經說了,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就會馬上把這個業務剝離,然後賣掉。”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