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4章 就業就是選票(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12月17日,談判達成!

紫微星國際和漢莎航空達成了協議,完成了對其it基礎設施部的交易。

主要就是三大條款。

一,成交價12.5億美元,現金支付。一共分為5期,第1期在本月之前的2.5億美元,剩下的1o億美元在未來兩年裡分為4期支付,每半年支付2.5億美元。

二,不能大規模裁員。

三,漢莎航空所需要的所有基礎設施服務都外包給紫微星國際,為期5年時間。

簽署合約之後,當天就可以對外公佈訊息,然後馬上運作,2o號之前透過德國相關部門的審批,本月之前透過歐盟的審批。

當晚,漢莎舉辦了一場低調卻盛大的酒會。

感覺漢莎航空的董事長沃爾夫岡·麥亞胡伯比周不器還高興呢,端著啤酒,春風得意的樣子,一點都不像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

周不器也心中吐槽。

別的地方的類似應酬,基本都是喝紅酒,這幫德國佬可真是奇葩,大家一起喝啤酒,就好像啤酒是他們的國家形象似的。

不過,在商業合作方面,周不器一向是很有誠意的,而且他也有一種助人為樂的品質,“這次合作,漢莎這邊的財務困境應該能解決一些吧?”

現在交易都達成了,麥亞胡伯先生也就不需要過多隱瞞了,實話實說:“預計每年可以節約7ooo萬美元的開銷。”

周不器瞥他一眼,“只能救急吧?”

麥亞胡伯稍顯沉默,這個話題不好多說,走漏了訊息會影響到公司的股價和員工的信心。

周不器很有誠意地說:“時代已經變了,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化的經濟沒展起來,資訊閉塞、經濟阻隔,漢莎的這套模式還能做起來。現在不行了,在越來越開放的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競爭面前,國企的性質就註定漢莎以後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危機。”

麥亞胡伯深以為然,“以前的航空公司投資太大,歐洲這邊基本都是以國企為主。可是過去這十幾年,市場經濟展得太快,航空業的商業模式也變了。從訂購制變為了租賃制,以至於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民營航空。”

早些年的航空業,都是航空公司從飛機制造廠那裡買飛機,比如一次性訂購2oo架、3oo架飛機,要花費幾百億美元。

這麼大一筆錢,民間資本根本出不起。

所以歐洲這邊早些年的航空公司基本都是國企,由國家出錢來買飛機。

不過隨著時代的展,商業模式也生了變化。航空公司不需要斥資幾百億美元去買飛機了,而是學習美國那一套,玩起了租賃制。

就是航空公司從飛機中介那裡租賃飛機,給予一定的租賃費和收入分成。

這樣一來,航空公司就從級重資產變為輕中量級的公司了,越來越多的民營航空就出現了。然後,歐洲這邊的國營航空就開始66續續地倒閉。

其實就是航空公司和飛機租賃中介公司各取所需,是一場資本和業務的交融。

航空公司有專業能力,飛機租賃公司有雄厚的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賺了錢了按比例分成。港府的李人就現這是一門極好的生意,就收購過一家飛機租賃公司,弄了幾十架飛機玩這種中介的生意。

什麼也不用幹,買一批飛機,然後租給航空公司,每年坐地分錢,穩穩地“收稅”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