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4章 高階戰略推廣業務(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對傳統的商業模式來說,正常的邏輯是從消費者那裡賺錢,或者是壓供應商的貨款,或者是去銀行那裡貸款……然後,拿著這筆錢去打廣告擴大市場,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賺更多的錢。

表面上來看,傳統企業可以從銀行或者供應商那裡“騙錢”。

比如,從銀行借來的錢不還了,給供應商的貨款不給了。

實際上很難做到。

想用銀行貸款,得有抵押物;從壓供應商貨款,得有強大的商譽保證。

所以對傳統行業來說,想賺錢,歸根結底還是得靠最終的消費者,依靠著消費者的消費。

網際網路不太一樣。

這也是很多老一輩企業家們看不懂網際網路,以至於國內早期的網際網路公司都要靠著外國資金來投資的原因。

網際網路這玩意根本就沒有任何抵押物和商譽的保證。

網際網路創業做出一款產品的時候,不可能有消費者。只能是免費地給使用者們使用,然後不斷地燒錢去做產品、做研、做市場、做運營。

未來怎樣?

不知道。

反正當下得燒錢,燒很大一筆錢把這款看不到任何未來的網際網路產品做起來。

錢從哪來?

貸款是不可能的。

別說創業公司了,紫微星展到今天這種規模了,都不可能從國內的銀行裡貸到款。紫微星在國內的貸款,依靠的都不是網際網路業務,而是地產。比如都總部、鵬城總部、魔都總部,以及分部在全國的資料中心,靠著這些實體資產抵押才能貸款。

對初創公司來說,消費者不給錢,貸款也沒有,怎麼辦?

那就只能靠著風險投資人了。

尤其是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叫“天使投資人”。這個稱呼的來歷,就是因為有那麼一批人,像是天使一般地降臨人間,在網際網路創業團隊最棘手最束手無策的時候,他們站了出來,看不到任何賺錢的可能,卻勇於為夢想買單。

不過,網際網路展了這麼多年,這一整套的產業模式日漸成熟,“天使”的屬性就不那麼強了。因為大家都吃透了,都在賭未來去博取級收益。

然後,越來越多的大資本湧入進來。

也就是說,在網際網路公司的創業階段,買單的不是銀行,不是供應商,不是消費者,不是創業團隊……而是大資本!是風投機構!

從消費者身上追求泡沫價值,這有點不道德。從資本身上賺這筆大錢,那就順理成章了,不賺白不賺!

網際網路創業成功的機率極低,萬眾挑一。

對於那些失敗的創業專案,基本都要靠著資本機構來買單。這些機構砸進來的錢,註定是失敗的,註定會浪費。

浪費可恥啊!

還不如由紫微星來儘可能多地把這筆錢爭取過來。

韓樂水教授這麼一分析,思路就更加明確了。

周不器對此總結道:“對,咱們追求的泡沫價值,是源自即將迎來的網際網路行業的資本熱潮。不過賀老闆說得也對,泡沫價值太飄了,一旦資本熱潮降溫,這個業務就會陷入困難。所以紫微星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努力去追逐泡沫價值,可以賺大錢,能賺一筆是一筆。一方面,腳踏實地做一些面向消費者的業務,來穩住基本盤。”

賀陽點了點頭,就不說話了。

然後,就輪到郭鵬飛了,他比較激進,淡淡地道:“追求泡沫價值,不是說紫微星要創造泡沫,而是要幫助別的創業公司創造泡沫。”

孟厚坤好笑道:“做好事?”

郭鵬飛道:“對,就是做好事。幫助創業公司創造泡沫,他們就可以從風投機構那裡拿到更多的資金。紫微星要變成幫助別人創造泡沫的平臺,做平臺型的生意,就像收稅一樣地賺佣金。”

張一明對此做了準確的闡述,“是一個基於紫微星所有的推廣渠道的虛擬專案。”

“對!”郭鵬飛一拍大腿,“看來咱倆想一起去了!”

這個討論,其實主要就是賣流量的生意。

除了像雲端計算、工程院等幾個部門,紫微星的主要核心業務,其實就是流量生意。紫微星做出最好的免費產品,吸引來最多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