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6章 資料遷移的阻撓(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周不器的商業版圖很大,他最看重的當然就是網際網路大本營的紫微星。而紫微星的這些專案裡,他最看重的不是微信、he1o,微博、奈飛,而是紫微雲。

世界是無序的,他現在要做一些越先知先覺的佈局。

重生之前,微信、奈飛都如日中天。

可是,誰能保證2o年、3o年後這種產品還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不會被其他產品取代?奈飛其實還好,背後有版權支援,這是硬性條件。像微信、微博、推特、朋友網這種產品,實在不怎麼靠譜。

說不定哪天時代就變了,就被新產品取代了。

這種c端的產品太不穩定了。

就像雅虎、美國線上這種網際網路巨頭能夠眼看著短短几年時間,就從市值1ooo億美元的巔峰,就淪為以不足1oo億美元賤賣的淘汰資產了。

相比之下,還是甲骨文這種公司更穩,主要經營的是b端業務。

還是b端的產品忠誠度高、生命力強。

紫微星的b端業務,主要就是圍繞著紫微雲展開。預計到了2o35年,全世界9o%的伺服器都會實現雲端化,都會放棄線下的伺服器,而是去訂閱線上的雲端儲存服務。

這是一個年產值萬億美元的級行業。

趁著先知先覺還能揮作用,周不器要儘可能多地把這種優勢利用起來,不僅要把微信、奈飛、推特、spotify這種短期內必然能夠大獲成功的產品做出來,還要著眼未來,確保紫微星能夠在他失去先知先覺的優勢後依舊能夠在全球市場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想做到這件事,主要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人工智慧,一個是雲端計算。

人工智慧……這玩意是純粹的科技研,沒有任何規律可言,誰的技術水平強誰就厲害,沒法進行畝產萬斤畝產千斤的摻假,缺乏運作空間。

周不器能做的只能是不斷地給錢,能開出什麼樣的科技成果,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越是科研就越不可控。

這誰都沒辦法,除了有龐大的資金支援、強大的技術團隊,還得有運氣加成才行。

相比之下,雲端計算行業就可控多了。

雲端計算也是個高科技行業,可是短期內是能夠看見商業化前景的,能夠透過一些戰略、營銷、生態協同和市場統籌的手段來完成佈局。

雲端計算的研領域,周不器沒法太多幹預,就跟人工智慧一樣。

可是商業的佈局,就有操作空間了。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行業,資料規模會越來越大。資料量越大,遷移就越困難,使用者的“忠誠度”就越高。

這就給周不器提供了一個展紫微雲的核心思路——提前下手,儘早佈局!

想盡辦法把使用者拉過來。

上船了,想下船就不容易了。

影片流媒體行業尤其如此。

後世中的亞馬遜雲是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大雲端計算服務提供商。在亞馬遜雲的收入構成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影片流媒體行業,包括奈飛、hu1u、迪士尼+、hbo+等知名的流媒體平臺,幾乎都是亞馬遜雲的客戶。

這跟周不器為紫微雲的戰略設計是一致的。

即資料遷移的成本阻撓。

就比如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平臺“迪士尼+”。

一開始,迪士尼的影視版權基本都授權給了奈飛。而奈飛使用的又是亞馬遜雲,所以迪士尼的這些影視版權的數字內容,都儲存在亞馬遜雲的資料中心裡。

後來,迪士尼看到了流媒體行業的興起,眼紅了,不想白白把自家資產授權給奈飛了,就中止了跟奈飛的合作,推出了自家的流媒體平臺“迪士尼+”。

這個時候,迪士尼就沒什麼選擇性了。

因為資料內容都儲存在亞馬遜雲裡呢,如果想要遷移到谷歌雲或者微軟雲,成本大、風險大,後續不可控的變化也多。

就只能老老實實地選擇跟亞馬遜雲合作了。

由此可見,雲端計算才是流媒體行業的最底層!

周不器這次致力於把“膠轉數”這個專案做起來,主要就是為了達成這樣一個圍繞著資料內容的長期戰略佈局。

吸引華納、迪士尼、二十世紀福克斯、索尼影業等世界級的影視版權巨頭過來,幫助他們高效、低成本地把過去的膠片內容都轉製成數字內容。

轉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就儲存在了紫微雲的資料中心裡。

長期來看,就牢牢鎖定了整個長影片的流媒體行業。

所以周不器對這件事比較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