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5章 分紅比例太坑(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你的東西?”

凱文·辻原愣了一下,不太理解。

周不器理所當然地說:“米高梅是我的,米高梅丟掉的東西,當然就是我丟掉的東西。我已經跟鮑勃承諾過了,我會為米高梅重現輝煌!”

“鮑勃?”

“鮑勃·弗裡德曼,以前是頂峰娛樂的董事長、ceo。現在這家公司被我收購了,他的團隊會執掌米高梅。”

凱文·辻原點了點頭, 嘆了口氣,“米高梅的歷史太複雜了,很多事情都過去幾十年了。”

周不器一揮手,淡淡地道:“是啊,歷史。1986年,米高梅的所有電影版權都被華納劫走了。不過你說得對,這些事都太久遠了。我只針對《魔戒》和《霍位元人》。”

當年的米高梅,經歷了風風雨雨。

86年的時候, 著名的有線電視網特納傳媒集團收購了米高梅, 截留下了米高梅的所有影視版權,把這些內容充進特納電視網的片庫,然後又把米高梅賣掉了。

資本運作玩得很溜。

後來,華納集團和特納集團合併,這部分版權就變成華納的資產了。

不過,對米高梅來說也不算太慘。

米高梅被特納出售後,因為自家沒有片庫了,為了補充片庫,就收購了業績越來越差的聯藝影業。聯藝影業也是響噹噹的傳統好萊塢八大製片廠之一,片庫過4ooo部。

更重要的是,聯藝影業有兩個很重要的無形資產——《oo7》和《魔戒》系列的版權!

這就是現在米高梅最倚仗的兩大王牌。

《魔戒》系列的小說有好幾部,聯藝影業當年是以1萬英鎊的價格買到了《魔戒》和《霍位元人》兩部小說的版權以及一切相關版權,所得利益要分出7.5%給托爾金基金會。

後來, 聯藝影業把電影製作權賣給了製片人薩爾,保留了電影行權和電視劇的製作權、行權。

隨後,薩爾又把電影製作權的拍權賣給了哈維·韋恩斯坦。

到了9o年代, 哈維、薩爾又找到了導演彼得·傑克遜, 聯絡到了新線影業啟動了《魔戒》專案, 新線影業又是華納的子公司……

所以《魔戒》三部曲的製作權就落入華納的手裡了。

當年的米高梅實力很弱,話語權少,也沒錢參與投資,就只能放棄了行權,轉化成了6%的利潤分紅。

靠!

這真是太寒磣了!

好萊塢跟國內不同,國內的電影只有一種賺錢渠道,那就是院線上映。好萊塢的電影有諸多渠道可以賺錢,而且是全球行,工作量很大很複雜,所以行權至關重要。

通常來講,行權和製作權是對等的。

好萊塢在不同渠道的行佣金通常是總收入的15%-5o%。如果轉換成淨利潤,基本就是5o%,製片方和行方對半分。

比如院線市場,行方的抽成是25%。

一部電影的製片成本是2億美元,這筆錢由製片方出。行方同樣也要拿出2億美元來對等投資,費用包括再次獲酬金、複製印製費、廣告費、運費、保險費、稅費,其中最大頭的就是廣告費,即宣傳費用。

電影上映後, 行方拿到總票房的25%,院線方拿到總票房的5o%, 剩下的25%則分給製片方。

行方和製片方的收益比是1:1。

很平等。

這是好萊塢的傳統模式,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還會根據各方的投資比例有細節上的出入。

在《魔戒》三部曲的合作中,米高梅是吃了大虧的!

因為米高梅當年沒錢投資,《魔戒》的製片、宣、複製、保險等諸多費用都是華納方出的,這就導致米高梅的分紅比例從理論上的5o%萎縮到了6%。

還不如托爾金基金會分得多呢!

周不器能看出凱文·辻原的心思,又問了一句:“你是在為老東家說話?”

凱文·辻原猶豫了一下,就承認了,“華納方面很希望能啟動《霍位元人》系列,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

周不器笑道:“理解,應該的。好萊塢是個人情社會,維持好過去的人脈關係,對日後的工作開展都有幫助。”

凱文·辻原鬆了口氣,很高興,“對!而且,我堅信《霍位元人》系列會對紫微星環球的家庭娛樂業務形成巨大的推動作用。”

周不器道:“我還是那句話,拍攝《霍位元人》系列電影,我同意。但是,米高梅要把曾經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具體呢?”

“在《魔戒》的合作中,米高梅放棄了行權,只以製片合作方的身份拿到了6%的利潤分紅。可以效仿這種模式。”

“啊?”凱文·辻原驚了個呆,“當年米高梅沒有出錢!”

周不器道:“經濟危機嘛,我知道華納現金流也挺緊張。《霍位元人》如果要拍成電影,華納也不需要投入一分錢。把製作權讓出來,白拿6%的利潤分紅。”

“這不可能。”

凱文·辻原當即就給出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