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章 超級計算機(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周不器叫上了賀陽、孟厚坤、楊振坤、周峰等幾人,一起去聯想,去調研他們的級計算機專案。

一路上,由專家楊振坤重點介紹了算hpc的概念。

當年,他就是聯想研究院的席科學家,是聯想hpc團隊的核心骨幹,因為技術方向上的分歧,這才離開聯想加入紫微星,加深分散式的研究,為接下來雲端計算打下了基礎。

從某些方面來說,算和雲端計算是左右手的關係。

都是利用並行的關係,把一些價格低、效能不怎麼高的硬體透過技術手段連線在一起,達到級計算的效果。

不同點是hpc更專注於計算,雲端計算除了計算之外,還包括了基礎設施、軟體、平臺等一系列配套的生態。

可這不代表雲端計算的技術水平就比hpc的算高。

雲端計算的生態性比算好,算的計算力比雲端計算強。

在遇到大計算量的時候,雲端計算平臺為了節約成本,也要跟級計算機提供商合作,在雲端計算平臺上部署hpc算。

比如一個動畫公司,接了一個單,要在3個月之內以很大的計算能力來完成動畫的製作。可在3個月之後,他們就不需要這些能力了。

購買裝置來維護的話,成本很高,怎麼辦?

答案是雲端計算。

對雲端計算平臺來說,這種計算量也級大,要部署過多的算力,7*24小時都要開機執行,維護成本也過高。雲端計算平臺為了節約成本,就可以找hpc來幫忙,來減少開銷。

尤其可見,hpc是一個冷門又高大上的技術方向,市場化的應有範圍極小,只有極少的產業可以應用,比如氣象預測、石油勘探、晶片繪測、航天國防、基因測序、影象處理、生物製藥等等。別說普通人了,99%的企業一輩子都沒聽說過hpc是什麼東西。

楊振坤道:“國內有十幾個算平臺,像氣象局和大慶油田部署的那兩個,專案是真的好。”

“國產呢?”

“差距很大。”

“我聽說魔都已經有算中心了。”

“根本沒人用。”

楊振坤就是從這個領域裡出來的,所以他很瞭解。

周不器問:“怎麼呢?”

楊振坤道:“氣象局和大慶油田部署的兩個hpc,是ibm生產的,應用化程度很高。魔都的算中心是曙光和一些院校合作的,計算量是挺高,可沒法用啊,相容性不行。魔都的算中心,國家的想法是挺好的,提供給晶片、基因、製藥等領域,可連作業系統、軟體都部署不好。”

周峰點了點頭,“技術一定要向市場妥協,技術再高,市場不接受也不行。硬體、作業系統和軟體,一定要高度協同。”

楊振坤搖搖頭,很是嘆息,“本來技術就不行,考慮到市場,就更不行了。”

周不器問:“我聽說國內不是研製的什麼‘天河一號’,世界前五?這不挺厲害嗎?”

“那是國家隊搞的,據說投資上百億……”楊振坤有幾分無奈,“其實這東西的原理不復雜,晶片越多,計算量就越大。不考慮市場不關注銷售,不考慮經費不在乎價效比,就堆晶片唄,‘天河一號’hpc的體積比這一棟樓都大。市場化的前景為零,相容性的可能性為零,所有市面上的工業軟體都跑不了。”

周不器皺起眉頭,“那是什麼意思?為了技術而技術?”

楊振坤道:“面向航天國防吧,安全性更高。不過想要真正地應用起來,沒有十年八年的連續投入不太可能,總體的技術太不成熟。”

周不器點了點頭。

如果是軍工,那就沒有道理可講了,不能用市場的邏輯來判斷。

楊振坤接著說:“過去這幾年,聯想主營的pc業務技術含量較差,研投入不高,大部分的研經費都投在級計算機上了,走的是市場化路線。如果聯想的產品都不合適,國內就沒有合適的了,就找惠普吧。”

如果是十年後,那肯定是找聯想。他們從2oo2年開始展hpc,十幾年的研究下來,已經登頂世界第一。

可現在還差得遠,研究時間太短了。

現在的世界5oo大級計算機的榜單中,有212臺是惠普,188臺來自ibm,聯想只有6臺,差距很大。

好在就是跟公安系統合作的這一批hpneta和指紋對比、影象處理而已,採購一批低價低效能的就足夠了。

但是捐贈給港中大多媒體實驗室的hpc,專門應用於科研實驗,這就不能太差了。

……

去了聯想,楊元清來迎接,親自陪同。

最近,楊總的日子可謂悲喜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