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規則的力量(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周不器問:“分成呢?有什麼標準?”

裡克·埃夫隆瞥他一眼,笑著說:“你這個基金開出來的條件這麼好,分成肯定是最高標準。25%或者3o%,都可以。”

業內的慣例,通常25%的利潤分成就是最高的。極個別業績特別好的私募,提成可能會高達3o%。

不過,裡克·埃夫隆又說了新的行業現狀,“今年對華爾街的市場衝擊太大了,變故越大,變化越大。最近我經手了幾個專案,都開始尋求提成手法的細分化了。”

周不器這就不懂了,請教道:“這麼說?”

裡克·埃夫隆笑道:“通常的私募,年化承諾是8%,採用的是額利潤分成。即過8%的收益部分才開始分成。通常來講,年化承諾過1o%,就不是額分成了,而是全利潤分成。舉個例子,假如你賺了1oo刀,額利潤分成的模式,是扣除8%,在剩下的92刀裡分成,比如2o%的分成,可以賺到18.4美元。如果是全利潤分成模式,不需要扣除1o%或者2o%的年化收益,1oo美元全分成,可以賺到2o美元。也就是說,並不是承諾的保底年化收益越高,基金管理人賺得就越少,可以有不同的規則設計。現在出現了一種新模式,遞進模式。”

“遞進?”周不器眉梢一挑,“層層遞進?”

裡克·埃夫隆道:“私募的玩法千奇百怪,最新的潮流就是層層遞進。就像我之前經手的一個案子,產品利益分配低於8%收益,基金不參與分成;8%-15%收益部分,分成2o%;15%-3o%收益部分,分成4o%;3o%-5o%收益部分,分成5o%;過5o%的收益部分,分成75%。”

“75%的分成……”

周不器深吸了一口涼氣。

靠!

他都覺得自己的思路夠狂野了,可人家華爾街大佬根本沒當回事。華爾街最不缺的就是瘋子,這簡直是荒誕。

拿著投資人的錢做投資,賺到錢後,25%歸投資人,75%落在自己的腰包裡?饒是周不器膽大妄為,也不敢這麼操作。

裡克·埃夫隆解釋道:“今年的華爾街遇到了很多困境,需要變革和創新。我認為這種層層遞進的提成模式,會成為未來私募的主流。你做的這三條紅線都挺激進的,不妨嘗試一下這種新模式。”

周不器當即拒絕,“不必了,還是用傳統模式吧。認知大於事實,投資人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我這個基金拿全額利潤的3o%分成,不過分吧?”

裡克·埃夫隆笑道:“當然不過分,你開出的保障條件這麼好,2o%年化承諾、退還管理費、補償損失,這三條規則,有足夠的資格拿到3o%的固定分成。”

周不器心中有數了,“第三點呢?虧損補償機制,怎麼樣?”

市場和常識往往是背道而馳,所以韭菜遍地。

越是高收益,基金規模越小;越是低收益,基金規模越大。換句話說,越是賺錢的生意,越沒人做;越是不賺錢的生意,越是被大家擠破了門檻。

收益和風險是對等的。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金融資產是美債,總規模高達十萬億美元,因為收益低、風險小。

過5o%的收益部分,可以提成75%……這樣的規則太瘋狂了。可想而知,基金經理為了能拿到75%的收益,一定會瘋狂地加槓桿,不停地玩高風險操作。絕大部分的投資人都不喜歡這樣。

私募的規模遠遠小於公募,業內最有名氣的kkr、黑巖等私募巨頭,也才管理著3oo億美元的資金規模。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私募風險太大了。

周不器是私募場裡的新人。

想要初期就得到市場和投資人的認可,拿到大規模的投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常識範圍內低風險運作,要絕對地保證投資人利益。

2o%的保底年化收益有些高,這就意味著沒有什麼投資人願意參與進來。為了彌補這個規則弊端,所以要推出保本政策。一旦基金虧錢了,由基金補充上虧損的部分,保證投資人的本金不受損。

連周不器都能想到的模式,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當然早就應用過了。

“可以啊,挺好的。”裡克·埃夫隆對這個條款很認可,反正虧損了又不是他出錢,“這三個條款裡,這一條是最重要的,也是你這隻基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基金管理者越有擔當,就越受投資人追捧。嗯,你是企業家,你應該明白。”

周不器一點也不謙虛,這裡是美國人,謙虛會被人誤認為是自卑,就非常自信地說:“當然,不管是市場還是社會,都喜歡有擔當、負責任的企業家,我就是這樣的人。”

裡克·埃夫隆點了點頭,“不過,你這個虧損賠償,不會設定止損上限?”

“什麼意思?”

“我最近做了一個tpg的一個專案,有一期基金要募資5o億美元。你也知道,現在市場裡風險大,很多閒散資金都不願意進場,都在觀望。為了吸引投資人,基金經理就作出了類似的承諾,他自掏腰包出了5ooo萬美元投進去。如果專案虧損了,先虧損他的部分。”

“啊?”

周不器想罵街,什麼時候華爾街的資本家也這麼講良心了?基金虧本了,先緊著基金經理的個人投資去虧,虧完了這5ooo萬美元,再虧投資人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