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 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道理(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陳然似乎理解了周不器的意思,試探著說:“周先生,你……你的意思……你不會是想把保底年化收益率提高到25%吧?達到巴菲特的標準?”

周不器似乎在猶豫。

陳然就鬆了口氣。

還好,這個年輕的大老闆沒那麼邪性。

沒想到,下一句話讓她直接崩潰。

周不器為難地說:“25%的保底年化收益,會不會太低了?我的個人要求,應該是比巴菲特還高的……嗯?你眼睛睜這麼大幹什麼?”

陳然快瘋了,“小周,咱們談正事呢,你別開玩笑。”

周不器正色道:“你認為我在開玩笑?”

陳然怔怔地看了他許久,才忍不住問道:“周先生,你到底有什麼投資策略?”

周不器道:“我的投資策略,就是我對科技產業的理解。”

“沒了?”

“這還不夠?”

“這太誇張了。”

陳然搖了搖頭,覺得這很荒謬。

她過去這些年為富豪服務,見識過太多類似的事了。對大富豪來說,別說25%的年化收益率了,每年能有1o%的穩定收益,那就謝天謝地了。

富豪階層和普通階層不一樣。

如果是普通人,賬戶上有1o萬美元,投資操作就會很容易,不管做什麼都可以快進快出。資金越少,越容易操作。

可是當資金量達到一個規模後,那就要真正地考驗投資人的水平了。資金大了,就沒法快進快出了。

就比如這次的奈飛案子,如果是隻是買入1o萬美元的股票,那真是太容易了,半個小時就能搞定。買入之後持股待漲就好了。可是買入4億美元的股票,操作起來就極其複雜,股票連連增長,買入成本大大提升。這還只是買入,等將來退出的時候更麻煩。

周大老闆要做的私募資金,規模肯定很大,少說幾十億美元。這麼大的資金量,不管投什麼都會非常複雜,還真以為自己是巴菲特了?今年這形勢,巴菲特也要虧損了。

周不器笑道:“我做的是私募,不需要向投資人過多地解釋我的投資策略吧?”

陳然輕輕點頭,“是不需要解釋,可是……可是人家真金白銀地出錢投資,如果沒有一個足夠有說服力的投資策略,他們怎麼會出錢?”

周不器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想募集資金還不容易?龐氏騙局在全世界流行,無外乎就是能承諾給出足夠高的收益回報。”

陳然抽了抽嘴角,小聲道:“別說25%的年化收益了,哪怕只承諾15%的年化收益,也能打敗世界上所有的私募基金了。這麼高的收益率,已經跟龐氏騙局靠邊了。”

周不器很高興,“那就折中吧,2o%的年化收益!如果年化收益低於2o%,我不僅不要利潤分紅,連基金管理費都不收了。”

做私募的比做公募的賺錢。

主要就是私募基金有利潤分紅的條款,公募基金只有管理費、託管費等固定收益。很多基金經理都是先從公募基金做起,在公募這行混出名堂了,有名望有大客戶了,再轉型做私募。

周不器開出的這個條件,就極其奇葩。

年化收益2o%……從理論上看,偶爾的年份可以達到,可絕大部分年份都不可能。甚至他還承諾不達保底收益,會退返管理費……對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這簡直比投資公募基金還划算,是巨大的利誘。

陳然已經抓狂了,“周大老闆,你這樣搞是不行的,根本賺不到錢。”

周不器一揮手,很果斷地說:“陳姐,執行上的事你幫我處理,戰略上的計劃,你跟不上我的思路。我說了我跟巴菲特一樣,我是價值投資的堅守者。不同點,巴菲特做的是傳統行業,我關注的是科技領域。”

“價值投資?”陳然差點暈倒,心臟病快犯了,“哪有在科技產業做價值投資的?”

周不器眉梢一挑,“怎麼呢?”

陳然道:“科技產業是風險最大的一個產業,華爾街至少有上百個資本基金號稱在做價值投資,都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科技產業為輔。價值投資的本質是長線投資,科技公司哪有什麼生命力?當年的王安、康柏、施樂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技公司,不是說倒就倒了嗎?現在的索尼、松下、飛利浦、諾基亞、摩托羅拉,不也快完了嗎?全世界有幾家科技企業的壽命能過3o年?”

一般情況下,只有投機分子才會玩科技,價值投資的堅守者都是玩傳統產業。巴菲特後來買進蘋果,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蘋果的研經費可控,沒有無底線地做研;第二,蘋果商店的佣金制度,已經轉型為一家服務型公司。

周不器太明白這個道理了。

曾經矽谷第一的雅虎,很快就完了;曾經國內第一的方正,說破產也破產了。十幾年後,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在排隊捱揍,華為被外國打壓、聯想被本國打壓,小米在海外生了xx門、中興也在逐步地失去海外業務……整個行業一片蕭條,就沒有一家能過安穩日子的。

這行的風險太大了。

國內如此,美國也一樣,當局天天叫囂著要對高科技企業徵收附加稅。奈飛還被美國電信公司給告了,認為他們佔用了太多的流量。要求奈飛除了支付流量費之外,還要支付一筆額外的費用。歐洲在不停地開罰單,美國本土也不斷地在反壟斷調查,要求拆分科技巨頭……

巴菲特的投資原理是正確的,跟國內的私募大佬林園都是同樣的邏輯。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