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專屬優勢(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接下來,就是討論在校大學生去矽谷大公司實習的問題了。

大學生在大四的時候去企業裡實習,是年輕人接觸社會、邁向工作崗位的前奏。因為是實習,學習的屬性很強,沒有工作指標,所以適應起來比較容易。

要是不經歷實習直接上手就在大企業裡工作,會非常吃力。

這個實習的履歷,當然是越高越好。

去微軟、谷歌、亞馬遜這種級別企業裡實習,就好似站在了IT企業的塔尖上,站得高看得才能遠,才能擁有更高的眼界和見識。別人需要在社會里摸爬滾打很多年才能擁有的眼界,他們剛出校門就可以達到了,起步就可以遙遙領先。

這樣的一批人,最好是能夠為我所用。

可這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過上了“奢華”生活,再回來過“貧苦”日子,就不怎麼情願了。早些年國家還組織了許多各種形式的對外交流,漸漸地就只剩下了大學與大學對接的形式。

國家都解決不了的事,紫微星能辦到嗎?

叫來了許亮傑、孟厚坤、王星、季子安和王海洋,一起開一個小會。

“咦?老沈呢?”

周不器現沈向陽沒來。

賀陽笑著說:“他在國外還沒回來呢!”

“這麼久?”

周不器記得,沈向陽是跟他同期去美國的。

賀陽道:“去法國了!”

“怎麼跑那去了?”

“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張鴻光不是被百度挖走了嘛,他去找人了。好像看上了意法半導體公司的一個技術副總裁,野心不小。”

意法半導體公司是由義大利和法國的兩家半導體公司合併而成,規模不小,在半導體領域,能排在世界前十。

周不器有點驚訝。

這個沈向陽,玩得有點大了吧?

意法半導體的副總裁,會回國來當紫微星研究院的副院長?就算是當紫微星的副總裁都未必能願意吧?

挖這種級別的人才,沒幾個月的運作根本談不下來,等老沈回來了,再詳細問問。

先說公派實習生的事。

王海洋聽後,就頗有些奇怪,“這很難嗎?很好解決啊!”

“哦?”周不器有些好笑,“怎麼做?”

王海洋是分管人事的副總裁,能力很強,唯一的缺點是沒有留美經歷,只在寶島工作過,對歐美的環境不太瞭解,很自信地說:“咱們不是也派出了很多技術團隊去微軟和Facebook做技術交流嗎?”

“那不一樣……”

“都一樣!咱們不是高校,有很大的主動權。現在的難點是做技術交流的不是有合同在身的合作企業的員工,而是野生的鮮嫩嫩的大學生。”

“咦?”

周不器眼睛一亮,一下就領會了王海洋的意思。

對啊!

企業之間做技術交流,是市場運作,雙方要講情面,挖人是很忌諱的。這跟從高校或者體制裡的研究機構派人去國外做技術交流的性質不一樣。後者是非市場運作,就沒有什麼限制條件了。

從清華直接派大學生去微軟實習,微軟肯定會見到人才兩眼放光,給出各種各樣的優惠福利,千方百計想留下來,讓他們畢業後能夠去微軟工作。

大學生嘛,是市場之外的人才。

紫微星派人去微軟技術交流,這就不一樣了,都是有合同在身的。而且大家都是企業,有商業裡的隱性規則。這次微軟壞規矩從紫微星挖人了,下次微軟和別的企業做技術交流,也可能被挖牆角。

這樣一來,圈子就亂了,技術交流的活動就不能廣泛地開展了。為了避免這種行為,通行慣例就是企業和企業的技術交流,彼此都不挖人。

而且,是甲方給員工出錢,乙方概不負責。比如紫微星派人去Facebook工作,這些人都不是Facebook的員工,薪酬和福利待遇都要由紫微星支付。

如果在清華的大學生出國之前,都跟紫微星簽約,變成紫微星的員工。只有簽約的大學生,才有機會去矽谷大公司實習。不簽約,紫微星就不安排。

這樣一來,就不是清華跟矽谷企業的對接了,變成了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對接。對方就不會給大學生們工資了,所有的開銷都由紫微星承擔。

許亮傑在矽谷工作很多年,當即否定,“搞形式啊,這不行,老美不吃這一套。是大學生還是員工,辦簽證時都要寫得清清楚楚,人家一看就明白。除非咱們要求大學生退學,脫離了大學生的身份,變成紫微星的正式員工。矽谷其實是斯坦福的科技園,是由高校支撐起來的。所以矽谷的企業都有相同的基因,對大學生會有格外地關照。除了會有各種獎學金和補助金之外,都會給大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實習崗位,給出很高的薪水。這是慣例了。清華的大學生也是大學生,他們一定會支付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