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跟老美的學術交流(第1/2頁)

作品:《大時代之巔

還有第四點,學術交流。

不管什麼領域的科研,都需要科學家之間不斷地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產生思想的碰撞,才能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完成技術突破。

可是,積體電路領域國內嚴重缺人,僅存的這些專家,放在國際上也就是三流水平。三流人才和三流人才在一起,怎麼也難碰撞出一流的靈感。

偶爾有一兩個頂尖的一流人才,就會顯得那麼孤單,找不到其他人進行交流,只能獨自思考、孤軍奮戰。

這是國內高階科研領域最嚴峻,也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果是在普林斯頓或者麻省理工,隨便一個下午茶都能找到人聊聊學術上的話題,很大可能坐對面的就是諾獎、菲獎或者圖靈獎的得主。

交流是雙向的。

兩個本科生在一起討論,很難誕生靈感。可如果是一個諾獎大佬,他就很有可能從一個本科生身上現亮點之處。而本科生也能夠透過點撥,開啟新的認知世界。

這是知識結構和思維層次的問題。

國內任何一所高校都沒有這樣的學術環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和一些重點高校一直在推動著送人才出國的計劃。把優秀人才送出去,讓他們去國外的高等學府繼續深造、學習。

不僅有大學生在校期間交換生計劃,還有面向畢業生的免費公派出國計劃,甚至很多講師、教授、博導們也經常能獲得幾個月的臨時去國外學術交流的機會。

在這個方向上,國內走在最前沿的就是清華北大。

別的學校也都有這種外派的學術交流計劃,不過,這種學術交流是對等的,什麼樣的層次去什麼樣的學校。清華北大的學生,可以送到美國的常春藤。吉大、北科的這種高校,就只能送到愛爾蘭、紐西蘭的一些學校了。

去了美國常春藤,學術氛圍好,生活條件也好,很多人就留下了。去了愛爾蘭、紐西蘭等一些小國,現科研環境還特麼不如國內呢,回國率就會很高。

總之一句話,對等交易。

哈佛、普林斯頓這種級別的大學,學術水平遠清華北大,憑什麼允許清華北大的人過來學習、過來學術交流?

以常春藤的實力,還真不屑於把學生和老師派到清華北大來做學術交流。

允許的原因,就是交易。

拿人才換學術。

常春藤的高校很有自信,他們相信學術交流的人才來到自家學校之後,能夠被這裡的環境所感染,願意留下來一部分,為他們做貢獻。

也就是說,常春藤高校擁有了一批來自國內的頂尖人才。而國內也透過學術交流,學到了一些領先的知識,讓剩下那一部分願意回國的人才帶回來。

雙方各取所需。

要是國內出臺種種政策,把出去的人才都召回來了,美國再難以從國內獲得人才了,交易的天平被打破,就容易出問題。到時候,美方就必然會嚴厲限制國內大學生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就只能閉門造車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有政府間的合作,來推動學術交流。企業也可以揮作用,就是給錢。

常春藤都是私立學校,每年的收入主要就是來自社會捐贈。

也就是說,誰有錢,誰是爺!

有錢了,就能去國外重點大學讀書。

國內的各種二代,除了李國清的兒子是個天才,實實在在地考上了,其他人都是花錢上的。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送錢,給錢了,就能去混個好出身,然後結識到世界名流,搖身一變成為公子哥或者名媛小姐了。

給錢混文憑可以,給錢購買學術交流的機會,當然也可以。

這是常春藤的重要收入來源。

國內也有很多科技企業和知名企業家在給常春藤高校捐款,一方面派自家的科研團隊過去學習,一方面是國內的大學母校有這方面的需求。母校沒資格把學生送到常春藤去學習,就只能找著名校友幫忙,讓他們捐錢買機會了。

清華的外派名額有很多,可清華太大了,專業太多了。分配到紫微星清華積體電路研究中心的名額,每年可能也就剩下58個。

這顯然是滿足不了這麼高階的科技研究的需要。

清華力有不及,就只能是紫微星上了。

在這方面,周不器比較謹慎。

一方面是現在缺錢。

給常春藤捐錢,少來少去的人家根本看不上,最低也是1億美元起步。做積體電路這種敏感的學術交流的專案,每年都得3億5億美元的捐贈。

這筆錢,紫微星現在給不起。

就算能給,周不器也有些不情願,他先知先覺,就格外會在意個人名聲。眼下的國內輿情還好,可過些年就不一定了。給外國高校大手筆的捐款,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理解不了,搞不好就成賣國賊了。

花錢找捱罵的事他不想幹。

“學術交流的事先不急,你那邊能爭取就爭取,為年輕人和年輕教授爭取。那是清華的名額,能爭取到最好,爭取不到就讓他們看著人情搞吧,咱們也沒辦法。”